吉林原总督学
受贿千万元落马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2010年10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吉林原总督学
受贿千万元落马

揭开高校腐败利益网
 

  发迹

  从下乡知青到省政府教育督导团总督学,于兴昌仕途一路顺畅

  

  2009年的夏天,于兴昌刚刚庆祝过60岁生日。然而,他没能迎来平静惬意的退休生活,他一帆风顺的仕途被提前画上了句号。

  2009年9月25日上午,吉林省纪委通报于兴昌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因涉嫌受贿,他当日被刑拘,同年10月9日被逮捕。此时距其就任总督学一职还不到一年半,他也由此成为多年来吉林省教育界落马的第一个正厅级干部。

  于兴昌,男,吉林德惠人,1949年7月出生,汉族,研究生学历,1968年10月参加工作,197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长春理工大学一位曾与于兴昌共事多年的老教授在回顾中大致勾勒出其早年经历。

  于兴昌曾作为知青下过乡,在农村入了党,1972年,于兴昌考上长春理工大学的前身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毕业后留在了光学机械系做学生辅导员。

  在这位老教授的印象中,于兴昌“为人挺好的,工作积极肯干,很有头脑”,曾多次被省、市、学校评为优秀辅导员、先进模范。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于兴昌迎来人生的重大机遇。

  年仅30多岁的他被任命为当时光电分院的党总支书记,在这所以光学起家的高校,这一龙头院系的“班长”无疑被寄予厚望。

  这位老教授回忆,当时在学校一批党总支书记里面,于兴昌挺能干的。

  于兴昌在任大概有五六年,管党务、规划发展、人才储备,学院搞得有声有色,专业蓬勃发展,师资力量壮大、科研项目到位多、教学好。这一切,在这个不大的校园里,所有人都看得一清二楚。

  这位老教授说,至今这个学院的专业实力在全国依然处于前列,这其中有于兴昌的努力,“打下了好的基础”。

  1992年,于兴昌上调至省高校工委。

  这位老教授还参加了省里调人的民意测验,“当时这一关很重要,如果大家都有意见,他也上不去。”

  从此,于兴昌开始在教育系统平步青云。

  其后的经历在一审判决书中清晰可见。因为围绕于兴昌的159笔受贿,全部发生在这一时期。

  于兴昌先后担任过省高校工委党建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兼机关党总支副书记等职。

  1995年8月,于兴昌出任省高校工委助理巡视员,1997年12月任省高校工委副书记,2000年5月兼任省教育厅副厅长。

  2008年6月18日,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发布20名拟任省管干部任前公示公告,于兴昌位列第一,拟任职务为省政府教育督导团总督学。

  一年之后,随着纪委的双规,这一切戛然而止。

  于兴昌

  核心提示

  刚刚过去的这个“十一”长假,对吉林省各大高校领导而言,恐怕并不平静。

  9月26日,吉林省纪委召开会议,通报今年以来查办的5起党员领导干部严重违纪违法典型案件,高校独占两席。

  首当其冲的就是长春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王栾周(正厅)巨额受贿案,长春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李伯承受贿案也位列其中。

  更大的地震则是此前不久吉林省原总督学于兴昌受贿千万元腐败案的“尘埃落定”:这位多年来吉林省教育界落马的第一个正厅级干部受贿上千万元,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如果不是因为一桩房地产案子扯出于兴昌,他现在应该已经平平安安地退休了。”多位教育界人士向记者感慨道。

  ★落马 受贿159笔,“请托的人太多了,有些实在记不清了”

  “2002年,于兴昌经其弟于兴军介绍,为长春某大学学生石某调整专业提供帮助,收受贿赂1万元。”记者辗转获得的一审判决书中记录了于兴昌的第一笔受贿。

  当时的于兴昌“犹豫了一下就收下了”,于兴昌回忆,“这1万元来得太容易了,一个电话就办妥了。”

  正是从这一次开始,于兴昌逐渐沉迷于贪欲之中。

  每到高考录取的时候,给于兴昌塞的“信封”越来越厚,后来干脆就直接送存折、银行卡了。于兴昌说自己的脑子里就像有一个计算器,不断累积着每一笔“收入”,看着数字不断增长,他感到非常满足,“现在想,那就是上瘾了。”

  2006年,于兴昌的妻弟王北军拿来一张名单,称这些考生有的想调换专业,有的想入学,让于找人帮忙。“我粗略地看了一下,上面涉及到的学校应该都会给我‘面子’。”

  作为高校党工委管干部的副书记,于兴昌对吉林省内40余所高校200余名厅级干部的提拔和使用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

  几年时间里,通过王北军提供的名单,于兴昌受贿超过百万元。

  于兴昌坦承,学生的钱毕竟太零散,总感觉不“解渴”。

  2006年,有房地产商托于兴昌帮忙拿到延边大学的一块土地,许诺事成后出资100万元为其在长春市购买一套住房。为此于兴昌3次飞赴延边,向校方施压,最后该开发商果然未经招标拍卖挂牌程序就拿到了那块地。

  正是这一房地产项目的违规操作,成为于兴昌案发的导火索。此开发商后因其他案件被查,牵出于兴昌。

  延边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定,2001年~2009年,于兴昌利用担任吉林省高校党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省政府教育督导团总督学的职务之便,在学生择校、考试录取、调剂专业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受贿案54起,收受或索取他人财物共计953万元,其中于兴昌分得801.8万元。另外,于兴昌有1000余万元家庭财产不能说明合法来源。

  在总计159笔受贿记录中,除最大的一笔122万元贿款源自替人拿地之外,其余皆与考试录取、调整专业等有关,每笔贿款少则5000元,多则20万元,就连于兴昌自己也说,“请托的人太多了,有些实在记不清了。”

  ★其人 教育厅内的神秘与厅外的高调交相辉映,充分展示了一个“双面”于兴昌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吉林省教育厅人士回忆,中等个的于兴昌外表忠厚,但不怎么说话,整天神神秘秘,“让人心里感觉不那么好,用东北人的说法,不是那么磊落。”

  这位人士分析,或许这也是源于于兴昌的分工——专门管高校厅级干部的选拔任用,“具有管组织工作的干部特点,谨言慎行”。

  这位人士说,于的案发,事前没有任何前兆,即使在教育厅内部,也没有听到过什么传言,省里的双规消息出来,大家挺吃惊,一方面是对他个人;另一方面,大家都没想到教育界也会有这么大金额的腐败案。

  同样让他感慨的是,于兴昌这种谨慎的性格带到了生活中,检察机关传出的消息是,受贿那么多,他基本没花。而在厅里出现时,他也是经常穿着几十元钱一件的打折衬衫。

  与教育厅内的反映截然不同,在一位与于兴昌接近者的观察中,于是个不甘于寂寞的老人,比较愿意交朋友,不惧怕热闹,甚至热衷出席一些大款的宴会。

  吉林一所高校的张华教授(化名)曾见证过于兴昌的一次高调。

  于兴昌出事前半年,曾出席一位房地产商家的婚礼。这位正厅级领导作为证婚人在台上公然宣称:“我就是某房地产商的好朋友。”

  而这位暴富不久的房地产商也在台上高调说:“党政军领导我们都好使。”此时的于兴昌就在一旁起哄。

  张华教授说,于兴昌当时那种张扬、高调和兴奋,很多人在下面看着都不舒服,这样的场合,上百桌的酒席,大可不必这样,“作为省一级的教育领导,显然有失身份。”

  据张华教授观察,在高校里,就连一些普通老师都知道,想要提拔到校级领导,于的路子能走通,“这类信息都会口口相传,而且传得很快。”

  ★震荡 于兴昌案对于吉林全省高校无疑是一场“地震”

  于兴昌在法庭受审。

  刚听说于案时,长春理工大学一位与于兴昌共事多年的老教授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怎么贪污那么多呢?”

  在这位老教授看来,于其实根本不缺钱花,一个女儿在国外,太太也是长春理工大学的教授,教英语,还曾做过学校外事办主任。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吉林省属高校处级干部说,于案对于吉林全省高校无疑是一场“地震”,大家普遍反映有几个没想到:第一是没想到在教育领域的这类高层官员也会被抓;第二是没想到他个人涉及的受贿数额巨大;第三是没想到以前以为收点感谢费不算什么,但是于案里这些都是罪证。

  招生、就业等部门低调了很多,比如以前在学校里,打听一下今年有没有点招名额,是个很普通的事情,只要认识的人都会指个路子,现在都很谨慎,“这事不要问了,我没法给你打听”;关系很熟的则会来上一句,“你不会是想当中介挣点钱吧?”

  这位老师认为,从这个角度来讲,于案的查办有一定的震慑作用。

  国庆节前夕,在吉林一省之内,就传出长春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王栾周(正厅)、长春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李伯承因巨额受贿同时落马的消息。

  而在于兴昌双规前后,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常务副书记龙小乐弊案传出,一时震惊全国。此前,高教大省湖北就有包括部属院校武汉理工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校级领导因涉贪、受贿等身陷囹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东北地区高校教授以高校进人举例。在国内某些高校,一度传出要想进一个大学老师,没有二三十万元进不去。为什么呢?在这个学校工作的教职工子女可以有上幼儿园、附小、附中,以致上大学的优惠,这一套待遇,就值20万元,只要能弄到一个大学老师的身份,在大学混一辈子,子女都有保障,“有钱人和有权人在这里产生了交集。”

  就于兴昌案而言,于兴昌先后担任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兼吉林省高校党工委副书记、省政府教育督导团总督学(正厅级),对吉林省内40余所高校200余名厅级干部的提拔和使用有着相当大影响力,由此也形成了新的利益链条。

  吉林省内一位教授则称,像于兴昌这种级别的官员,要安排一个学生录取,根本不需要直接与各高校招生办的工作人员打交道,他只需给高校主要负责人打个电话便可解决问题。当事学生家长为了能让孩子考上一所好大学、进个好专业,舍得在此环节投入,认为请于兴昌帮忙办事后表达感谢理所当然,而且事后大多守口如瓶。

  一个颇有意味的细节是,检察机关在于兴昌家里搜查出的购物卡就多达960余张,面值从500元到1万元不等,仅此一项就价值90余万元。调查中发现,于兴昌的银行存款在年节前后都会出现大幅增长。

  与此相呼应的是,2009年9月吉林省纪委的新闻发布会上,也专门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国庆、中秋‘两节’将至,一定要从严要求自己和亲属,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

  吉林省检察机关撰文分析,教育行政化是于兴昌腐败的催化剂,正是部门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监督,才出现权力寻租。教育界领导频频落马折射出对教育管理权监督缺位之痛。

  (据《中国青年报》)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