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给这片子加点分吧!”“亲爱的,有个影评很好的片子咱们去看吧!”随着电影市场的活跃,同期上映的电影越来越多,不少影迷都选择通过开心网、豆瓣网等sns(社交媒体)了解电影口碑。在今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即将突破100亿元的背景下,却寄生着一群靠制造虚假口碑为生的网络营销公司,也就是影托。
影托大量滋生
在网友的介绍下,记者点开豆瓣网上颇有影托嫌疑的《异空危情》,其中打5星(最高星)的评论和打一星的评论数量相近且最多,呈现出诡异的杠铃形。在具体的评论页面里不但有常见的“好片!”“最喜欢里面的主演”之类很水的评论,有一些ID甚至直接复制其他影评。而有一个ID干脆直接取名叫“异空危情”,让许多网友惊呼“这影托也太肆无忌惮了。”另一部影片《绝命岛》的页面里同样可以发现很多影托,甚至有一批取名叫DA、BC、LK等的类似ID,统一都打上了5星,而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缺乏头像和基本简介,基本上只看过《绝命岛》等几部电影。
除了这些已经上映的电影,在另一部12月才上映、也并未举行过试映会的电影页面内,也可以发现20多人点击了看过并力荐(5星)。而一个叫“七音符”的ID,名副其实,更是连发7篇长篇五星评论。
在开心网、人人网上,也经常有《某某导很犀利,某某台词雷人不偿命》之类的帖子在一瞬间被疯狂转载,并有大量无意义评论在其中出没。而在微博上,更是有不少网友转发一些影片的八卦或剧照,制造网络热点。
100元一个ID,400元一篇长评
在这些影托的背后,往往潜伏着不少集团化运作的背景,其中,甚至有“网络打手”的存在。
一家叫“拂晓网络”的策划公司的人士透露,只要给他们300元至500元,他们就可以利用手下200多个真实ID和无数马甲ID,轻松将软文在开心网炒到一万人次的浏览量和一千人次的转载量,并模仿粉丝附赠50个评论,而人人网上就送100个评论。“因为人人评论比开心多,这样看上去符合真实情况。”这位专业人士解释道,“我们曾经炒一张唱片到了200万人次的浏览量。”
另一家“必胜网络”,对于好友数达100人以上的老豆瓣ID,更是开出了100元一个的购买价,量大还有优惠。那些“某某充满了悬疑性,狂荐”之类的简短评论,一般都是5角一个,那些长篇评论,更是值100元至400元。据营销公司老板介绍,他还可以联络一些著名影评人,价格将会更高。
“在开心网或人人网上,发起一个类似《人生必看的五十部爆笑电影》的帖或图集,可能49部都是经典影片,再外加自己的影片,就能达到网友自发帮你转载宣传的目的了。”另一位从业两年的专家这么向记者介绍。为了加速传播,另一家公司提议让手下互相吵架,引起普通网友的兴趣,达到宣传的目的。
网友建“反影托小组”
对影托们的炒作手段,被指责为“托儿”的某发行公司员工向记者谈到他的苦衷:中小成本影片在和大片同档期的情况下,要想为人所知,不得不依靠低成本的网络营销来获得观众的注意。
“这都是业内正常的营销手法,是公开的秘密。”有着多年电影营销经验的某电影宣传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但这只是辅助手段,真正的口碑还是取决于作品本身的质量。”
“托儿现象由来已久”。据网友介绍,他们从2007年起,就发现有大规模的托儿盘踞左右,而最先爆发冲突的,就是豆瓣网上的书托和反书托小组。
最开始,一篇《小白书托何时了?》的评论揭露了“书托”们的行径。这篇评论瞬时得到了诸多网友的支持,被顶上首页。一名网友愤怒地留言:“不知道越这么托这书越臭吗?……拜托书托不要刷屏做广告了。”
据报道,2007年12月,有感于豆瓣网上“书托”热炒,豆瓣网友卢十四和朋友共同创建了“反书托小组”。自小组成立后,小组成员们就开始不断揭发豆瓣上的大量书托和藏在书托后的粗劣图书,而另一个反书托小组,更是以“书托们打五星,我们可以打一星。书托们写书评吹嘘,我们写书评启发真相”为目标,而它的组长“小心”经常到书托评论中留下“反书托提醒印”,提醒读者小心一点。
为了不被网友抓到漏洞,一时,在豆瓣上又流行起了“火星评论”,例如在被怀疑“炒作”的《流血的仕途》中,其评论全文除了反复提及书名,正文内容和书的内容完全无关。“只告诉读者两件事情:1.我们喜欢这个东西;2.我们让你知道了这个东西的名字。”一位叫刘按的网友,骄傲地宣传着自己的策略,而这一手法又被网友人肉曝光,最终流产。
随着媒体的曝光,托儿现象一度销声匿迹,但事情却远没有这么简单。据悉,豆瓣每年都要查封不少马甲,那些被曝光的马甲大多已经被注销,但随着营销公司技术的增进,马甲ID仍封不胜封。
到了近两年,书托变得更加隐蔽,而影托现象却又甚嚣尘上,不少大片都陷入影托的疑雾中。2009年末,因为对影托的愤怒,网友“过客精神”建立起反影托小组,在他看来,“豆瓣的影托明目张胆,马甲凶猛,刷分迅猛。”在小组内,甚至有位疑似影托加入,和其他网友大打嘴仗,最终消失。有人认为,正是这些网络草根力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垄断格局,也打破了网络营销上的不良倾向。
在市场人士看来,尽管反托小组目前仍存在法律上的盲区,内部机制也存在某种随意性和不健全,但面对庞大的网络营销组织,至少具有一种监督制衡的力量。“我们就是想通过自己的质疑,让看评论的人多一种角度思考,提高网络评论的公信力。”反托积极分子、网友曾子如此强调反托的意义。
(据《每日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