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礼乐制度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2010年10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先秦礼乐制度
与淇河文化(下)
 

  ◆淇河文化的历史追溯

  殷商文化不是凭空来的,是有历史文化传承的。大家来看这幅图:

  这幅图是画在一个陶罐上的,它出土于河南临汝,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产,相当于文献中记载的五帝时代。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礼乐制度较早的来源。这幅图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一只鹳鸟,鸟嘴中衔了一条鱼。右边是一柄石斧。斧头直的部分叫“柯”,就是斧柄。另一部分由绳子系在斧柄上。这幅图与《诗经》以及先秦礼乐制度有密切关系。鸟是水禽,是捕鱼的,象征着求偶和婚姻。斧头既象征男性的力量,又象征古代婚姻制度中的某些环节。下面我们结合《诗经·豳风·东山》来讲,这首诗的背景是周公东征去平定叛乱。诗的第三章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yù)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要破解这个图,首先要熟悉《诗经》,其次要对礼乐文化有较深体会。我们来看,“鹳鸣于垤”,鹳鸟就是刚才我们在图上看到的那只鸟。垤是什么呢?是蚁冢。蚂蚁有两种,一种是在地上打洞,另一种是把土堆得很高,成塔状,就是蚁冢。鹳鸟站在蚁冢上鸣叫。“妇叹于室”,是说家中的妻子在叹气。因为鹳鸟鸣叫是求偶的象征,使她联想起当年丈夫向自己求爱的情景,如今已经三年不见了。古代通信不便,丈夫出去作战,生死未卜,所以“妇叹于室”。

  鸟和鱼关系密切,在其他诗篇中也有体现。比如《曹风·候人》中说“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维鹈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鸟应该捕鱼吃,男子应该向姑娘求爱。这就是将鱼、鸟与恋爱联系在一起。

  图中的斧头是干吗的呢?“烝在栗薪”。斧头可以用来砍柴。《伐柯》说“伐柯如何?匪斧不克”。这样斧头就和柴联系在了一起。柴有两个作用。一个是结婚的时候当火把。为什么结婚的时候要用火把呢?古人结婚在傍晚。“结婚”这个“婚”,最初就是“昏”。“昏”的时候“姻”就叫“婚姻”。晚上看不清楚,需要火把。所以《仪礼·士昏礼》和《礼记·昏义》都讲到了结婚时新郎官要亲自迎娶,去的时候要拿火把。之后进行的婚礼,需要照明,就燃起柴火来,也就是今天的篝火,所以结婚前得先砍柴。

  把柴砍好,先备着。像今天农村娶媳妇儿,先把房子盖好。古代也是这样,先把柴火放着。上面长了什么?“有敦瓜苦”,瓜苦,就是“瓜瓠”,也就是葫芦一类的东西。结婚的时候有个仪式叫“合卺之礼”,相当于现在的交杯酒。所以《东山》篇的审美意蕴深厚。苦中有甜,苦苦思念,回忆起初恋时与准备结婚时的甜蜜和忐忑。两相对比,感情表达得很强烈。

  刚才讲了,淇河文化有源头。从这个例子来看,鹳鱼石斧图是出土文物,《诗经》属于传世文献,两者之间文化内涵高度一致,也就是说,淇河文化从婚姻制度和人们的审美观念来说可以追溯到至少四千年以前。

  今天所讲的“先秦礼乐制度与淇河文化”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但实际上我只是集中在婚姻制度与人们的审美观念上,这是从横的方面来说。从纵的方面来说,淇河文化向上可以追述到五帝时代,而对后代又有深远影响。淇河文化不是封闭保守的,是开放的、包容的,和整个古代中国的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王克家据录音整理)

  ◆先秦时代的审美风尚

  现在我们说一下礼乐制度中的婚姻制度和人们的审美观念,从中可以看出淇河文化和华夏其他地域的文化是如何密合无间的。

  我们以《关雎》篇为例,《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这首诗是在什么地域产生的呢?是在周南,就是从洛阳向南,主要是南阳一带,一直到汉水流域。具体来说,是在周南的北部产生的,因为诗中提到了“河”,在古代,“河”是黄河的专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男子追求女子的诗。他所追求的女子是什么样呢?是一个“窈窕淑女”。“窈窕淑女”四个字体现了古人在婚恋方面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什么叫窈窕淑女?淑,训为“善”,是形容该女子的品行。那么“窈窕”是什么意思呢?古代曾有人认为窈、窕都是“深”的意思。窈窕淑女是一个住在深宫大院里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其实不是这样的。窈窕是形容一个人的身材。什么样的身材?窈窕类似于今天的苗条,但和我们今天说的苗条有区别。二者之间有历史渊源。苗条是由窈窕演变来的。有什么证据呢?我们来看《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liú,悲伤)兮。舒懮(yōu愁苦)受兮,劳心慅(sāo)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窈纠”、“懮受”、“夭绍”都是双声叠韵的,与“窈窕”读音相似。实际上它们是同一个词,因为音乐不同,读音稍有变化。这个词变化到今天成为“苗条”。一个词语在长期的变化过程中,内涵也会有变化。比如我们今天说苗条,意味着这个人身材削瘦。而古人的窈窕主要是个子高大健壮。同样胖瘦的人,个子高了,就显得苗条。这就是苗条在今天能形容一个偏瘦的高个子人的原因。为什么讲这个呢?主要是通过“窈窕”来看古人的审美观念。

  《红楼梦》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宝玉的两个恋人,宝钗和黛玉,一个丰满,一个削瘦。我们暂且不说《红楼梦》的文化内涵,只从婚姻制度的要求来说,宝钗一定是打胜仗的。为什么呢?林黛玉身体太差,不能给贾家传宗接代。古代人的观念在婚姻方面,第一个要求就是要能传宗接代。《关雎》中“窈窕淑女”,是外在的美“健壮高大”与内在的美“善良”结合起来。

  那么怎么证明古人以个子高大、健壮为美呢?《诗经》里有篇《硕人》,产生在淇河流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描写美人的诗。

  硕人其颀,衣锦褧(jiǒng布罩衣)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 qí天牛幼虫,色白身长),齿如瓠犀(hù xī),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fén缠在马口两旁上的绸子)镳镳(biāo)。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gū鱼网)濊濊(huò撒网入水声),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qiè勇武貌)。

  “硕人其颀”,硕人就是大块头。“其颀”是个子高。“硕”从“石”得声,说明这是身材高大、健壮的人。然后才讲到皮肤、眼睛、眉目什么样子。如果这个人很瘦弱,即便长得很灵巧,也不是理想的美人,不是理想的婚姻对象。这首诗最后讲到“河水洋洋”,又与河水联系。因为河水中有鱼,鱼象征着生育,这是祈祝家中人丁兴旺。女子身体健壮,就能带来家族的繁荣。

  《诗经》里还有一篇《桃夭》也反映了类似的观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大)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是说桃树长得很丰茂。为什么用桃树比喻女子“宜其室家”?因为她身体健壮能多生儿子。《诗经》的《大雅·思齐》篇中说“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也是说子孙众多。

  《唐风·椒聊》篇也讲到这个问题: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jū),远条且。

  椒聊之实,蕃衍盈匊(jū,掬,双手合捧)。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

  花椒是一种灌木,枝条很长,结的籽很多。诗中的这个女子就特别像《桃夭》中说的“宜其室家”。为什么呢?“椒聊之实,蕃衍盈升”是说结的籽多,也就是暗指这个女子生孩子多。什么样的女子呢?“硕大无朋”,又高大又健壮,像那长长的花椒枝条。

  这些例子都与河水有关,都与恋爱婚姻有关。不仅仅在淇河流域,向西到山西,向南越过黄河,在这个很广大的文化圈中体现了古人的观念,这种观念是有文化传承的。淇河文化在商代是主流文化的核心区域。我们有理由为祖先自豪,为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自豪。

  □策划/姚菊泉

  主讲/姚小鸥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