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上涨 “省”字当先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下一篇4 2010年11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物价上涨 “省”字当先

 

  □晨报记者 陈海寅

  食品涨价了,餐饮涨价了……这些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行业,纷纷掀起了涨价潮。物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消费热情。但除了做“海豚族”之外,居民在应对物价上涨上又有什么策略呢?近日,记者就此做了采访。

  

  餐饮涨价

  冲击市民消费热情

  “前几天我去山城区长风路一家店铺买火爆鸭,发现已经从之前的17元一只涨到了19元一只。店主说即便这样盈利也很微薄,但为了不使顾客群流失,所以价格不敢涨太高。”山城区的刘女士说,近段时间,她着实感受到了不断上涨的物价所带来的压力。“去超市买东西,很多商品的标价都比之前有了浮动。就连大街上的小吃,也都涨了0.5元~1元。”

  “孩子去街上吃擀面皮,发现擀面皮也从原来的3.5元涨到了4元;街头卖的早餐胡辣汤,也由原来的1.5元涨到了2元。摊主们对此也很无奈,涨价后顾客有意见,可不涨价很难有盈利。”刘女士说,她亲戚家的一个孩子在读高中,听说学校的饭价也涨了一些。

  “我喜欢在新区一家麻辣烫店吃麻辣烫,前两天去吃时,发现那儿的麻辣烫已经从原来的5元涨到了6元。只是店内以店庆为由打出了‘吃麻辣烫送汽水’的活动,可能是为了让顾客在接受涨价时有个心理缓冲期。”11月22日,新区的于女士说,她当天从那家店路过时,发现“吃麻辣烫送汽水”的活动已经停止了,但麻辣烫还是6元一份。“以前涨价,都是涨0.5元,这次一下就涨了1元。但分量并没有比平时多。”

  “不涨价不行啊,现在菜价都那么高,不涨价我们连成本都赚不回来,纯粹是赔钱生意了。”在新区一家麻辣烫店,店里的服务员说,现在的土豆、青菜样样价钱都很贵,即使节约成本也不行。“必须要涨价了,不涨根本不行。”

  “我上午去小庄菜市场门口买年糕的时候,以前3.5元一斤的年糕,现在也涨到4.5元了。说起涨价的原因,商家们也很无奈,说现在的面粉、油、糖都在涨价,再不涨价的话这生意就不用做了。”山城区的王女士说,为了减少商品涨价的影响,她现在对家里的开支都压缩了。

  

  市民省钱高招:

  少逛街、勤记账、多做饭

  新区的秦女士近段时间经常在网上和朋友们讨论省钱高招。“不省钱不行啊,必须精打细算才能节约家里的开支。我每次去逛街,都能看见很多自己喜欢的商品。看见了,就想买下来,不然心里就一直想着。”秦女士说,之前有朋友给她支招,让她出门的时候只带十元钱,这样就能避免冲动性购物了。“如果遇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商品,我第二天还是会跑过去把它买回来。所以,我就打算,干脆就减少出去逛街的次数。只要不是确实需要购买的必需品,我就尽量不出去逛街。”秦女士说,这半个月来,她确实节省了不少开支,也改掉了乱花钱的习惯。“即使这样,我也没有觉得生活上有什么不方便,反而让我多了一些自律。”

  “近段时间物价上涨,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提高了自己的理财能力。因为现在没有成家,也有份较稳定的工作,手头从来都不紧张,所以之前花钱很没有计划,都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但现在,我在买东西之前会先考虑一下我是不是必须要买,斟酌再三后再出手。”我市某事业单位的王女士说,她现在还养成了记账的好习惯,每天晚上回到家都会把当天的花费记到本子上。“现在身边的朋友都开始有计划地消费了,都不会再像之前那样大手大脚地花钱了。”

  而说起近来餐饮行业涨价,新区的王先生选择了自己回家做饭。王先生经常要上夜班,之前每次下了夜班回家,他都会在街上吃完早饭再回去。看到现在的早饭都涨价了,王先生就改了往日的习惯。“我跟爱人说让她早上做早饭时,把我的饭也做上。到家后,我热热再吃。”王先生说,虽说节约的数目不多,但确实是节省开支的一个方式。

  “之前,一到周末,我们家有亲朋好友来做客的时候,都是去外面的饭店吃饭。现在,我们都不去外面吃饭了,而是买好菜品在家里自己做。”王先生说,他厨艺比较好,工作不忙的时候,喜欢在家里给家人做点好吃的。这样一来,他这个特长也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爱人也很赞同这样。虽说麻烦一点,但吃着干净实惠,还能省不少钱。我身边有不少朋友都是这么做的。”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