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陈海寅
礼尚往来是人们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前几年主要以婚丧嫁娶为主。但近年来,人情消费愈演愈烈,名目繁多,子女升学、生日宴会、升职乔迁……数不胜数。不少市民感叹:要随的份子钱真是层出不穷。人情消费,成为每位市民不可小觑的一笔开销。
采访中,一些市民告诉记者,过多的人情往来反而让彼此之间的感情变了味。新区的郭女士说,前段时间她单位不少同事都收到了另外一个单位的年轻人的结婚邀请。“我们跟他都不是很熟,就是工作上接触了一些。原本我们对他印象挺好的,但因为这件事对他都很有看法。甚至有同事说,他就是在借机敛财。”
说到有人借宴请而敛财,不少接受采访的市民都表示,自己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平时不怎么联系的朋友,到了这样的事上就联系上了,态度还很亲热,拒绝都不好拒绝。”市民乔女士说,她每送出去一份礼金都会记上账。“等到我结婚的时候,这些人是一定要通知的。”
还有市民表示,有的人还就期待能有这样的机会。比如说领导家有什么事了,这就是个送礼的好时机。“这样的礼金,已不单纯是贺礼了。”市民宋先生说。
《
金钱让感情变了味
▲婚礼现场清点份子钱。
《
随了份子钱没了生活费
《
换种方式表达心意也不错
“看着单位里新来的大学生抱怨最近随的份子钱太多,快要入不敷出时,我就想起了我和爱人当年为了各种各样的份子钱而忧心不已的情形。”新区的刘先生说,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工资也不高,每个月除了基本的生活费用,剩余不多。“爱人和我一样,工资也不高。但那几年里,结婚的同学还特别多,有的还是今年结婚,明年就办满月酒,我们差不多每个月都要节衣缩食,省出份子钱。”
“那时候真是不省不行啊。即使是很长时间不曾联系的中学同学,结婚时也都会费尽周折地找到我们。除了在电话里道声喜,更少不了用现金表达情意。毕竟都是熟人,不去根本说不过去。”刘先生说,占了他和爱人当月工资的三分之二。“那个月的境况我现在都记忆犹新,连吃饭的钱都快没了。后来还是爱人的朋友先借给了我们100元钱,勉强熬过去了。”
刘先生说,而近几年来,各种各样的份子钱更是愈演愈烈。还有人把这种人情消费当成拓宽交际面的方式,即便自己天天吃泡面,也要笑容满面地把份子钱送上去。
“其实,我感觉人情消费虽然有‘面子’的因素,但也有不少真诚的祝福。只要发出邀请的人把握好度,就不会让接到邀请的宾客带着情绪去参加宴请。”新区的赵先生说,他之前给女儿办满月酒的时候,只是邀请了亲友和一些关系特别好的朋友。“事后有些朋友知道了,纷纷向我送上了真诚的祝福。”
“我觉得几句真诚的话心意也就到了,不一定非得礼金不可。”赵先生说,事后他还收到了几个同事送的小礼物,都挺有纪念意义的,而私下里朋友们通过这件事也都觉得他做事很实诚。“自己不向别人要‘债’,自己也能少些人情债。”
“孩子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亲友们知道了都纷纷过来祝贺。有人就建议我在酒店里摆几桌酒,说是能给孩子‘挣’出半年的生活费。我觉得用这样的方式向别人‘要钱’,把亲友们的一片好心都抹杀了。”浚县的陈先生说,他虽然没有摆酒祝贺,但不少亲友仍是通过其他方式表达祝福。“有送零花钱的,有送生活用品的,还有带孩子去外地旅游的。大家的这份关心,让孩子自己也很感动。我觉得,这种表达心意的方式就挺好的,摒除了物质的因素,完全是感情的交流,孩子从中也学会了感恩和回报。”
《
人情消费透支收入
“我今年暑假才参加工作,现在每月工资也就是一千元多点儿。但从国庆节到现在,我每月至少要有六七百元钱用于人情消费,很多还都是不想去但又不能不去的。”浚县的李女士说,她原本想着参加工作后,工资节约着花还能给父母寄点儿钱。但事实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各类人情消费已经让她觉得无力承受。“老同学结婚,能不去吗?新单位的同事办满月酒,能不去吗?朋友买了新房子,乔迁之喜,能不去吗?这样一来二往的,我那点儿工资除了人情消费,只能勉强维持日常生活了。”
和李女士有着同样烦恼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接受记者采访的不少年轻人都表示,人情消费已经让他们透支了自己的收入。“我之前从来不用信用卡,因为我从不喜欢借别人的钱,银行的也不例外。但最近实在是扛不住了,我还是给自己办了张信用卡,不然这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了。”新区的冯先生说,他也是刚参加工作不久,收入还不是很高,但各类人情消费却接踵而来,躲都躲不开。“我每月的收入,除去份子钱外,根本应付不了日常生活开支。但我不想因此跟父母开口要钱,更不想向朋友们借钱,只好办了张信用卡透支明天的钱。”
“就是想向朋友们借,也借不来啊。”冯先生无奈地笑道,他身边的朋友,个个都和他有着一样的苦恼,都在为人情消费所累。“据我所知,有好几个朋友都和我一样,为了应付各类人情消费而办了信用卡。”
《
应付各种邀请,夫妻两人来回跑
“去年冬天的时候,人情消费接踵而来,我们有次一天收到了4张请柬,份子钱一下子就是上千元,谁家不去都不好,把我和爱人愁得不得了。商量来商量去,还是决定哪个邀请都要去,毕竟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总不能为了份子钱而弄得生疏了吧。”家住新区九江帝景的张先生说,他们还遇到了两家同时办宴席的情况,没办法夫妻两个人就分头跑。“她去赴她朋友的邀请,我去赴我朋友的邀请,每当核算每月的人情开销时,我俩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今年国庆节,接到了4个朋友的请柬,两张是结婚的,两张是搬新家的。”新区的周先生说,这四张请柬的宴请时间刚好安排在了同两天,一个人根本跑不过来。“我就跟爱人商量,让她代我去两家。虽说自己没有亲自去,但说实话,我感觉对方在意的并不是朋友去了没,而是礼金到了没有。”周先生无奈地说,为此爱人也很抱怨这钱花得太冤枉。“有什么办法啊,越是这样的开销,越没法省。”
《
想推却推不掉的人情消费
新区某事业单位的张先生近两天也因为一个老同学的电话而烦心。
“是多年前的老同学了,因为他一直在郑州工作,这些年都不怎么联系了。但前几天他忽然打电话说,他父亲过世了,让我们都过去。”张先生说,因为他当时没在家,没顾上第一时间去,这位同学又找两个同学通知了他两次。
“因为多年不联络,彼此都陌生了许多,加上他没在鹤壁,去的话还得跑到郑州,花路费不说,还耽误工作,大家都不想去。”张先生说,他和其他同学考虑了两天,还是觉得不去不好看,毕竟对方都已经挨个电话通知了。“没办法,我们几个鹤壁的老同学,就结伴过去了,给他随了份子钱。”
“爱人以前在安阳某单位工作过,前段时间那个单位有同事结婚,不知道怎么也联系到她了。人家电话里盛情邀请,根本没法推辞。后来爱人考虑了一下,就以工作忙为借口推辞了。但她那位同事说,鹤壁还有其他朋友去参加婚礼,爱人可以跟那个同事联络一下。”新区清华园的张先生说,这话的意思就再明白不过了,就是如果实在没时间来,把礼金捎过来就行了。“当时我跟爱人都哭笑不得,无话可说。”
《
人情消费累坏市民
年过四十的市民李先生说,到了他这个年龄,朋友或是孩子升学结婚、乔迁新居、父母过寿,每个月都少不了几张请柬,一大串人情消费项目每每让他时常觉得吃不消。
“一年里,光这样的人情消费差不多都要用掉3000多元钱,比我一个月的工资还要多。”李先生说,前些年,礼金的数目还不算高,一般情况下送50元就行了。但现在,别说50元了,一些关系较近的朋友,送100元都觉得拿不出手。“物价涨了,礼金数目也是水涨船高。”
“这两年,每到一年中的结婚高峰期,我都是节衣缩食,省钱送礼金。”刚工作两年的王女士说,上班之后,同学、朋友或同事结婚或是办满月酒的请柬就没断过。这些人情往来,哪一项都不好推。“我只能自己在花费上省一些,来应付这些人情消费。有时候想想心里很不舒服,但很多邀请都是不想去也得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