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 董林峰
离开家乡已经50多年了,虽然平时也回去看看,但多是匆匆而去,匆匆而回,直到前几天,村里的堂弟来电话说村里要整体搬迁,叫我再回家看看。
院落无人居住,早已破败,打开堂屋门,一地的尘土伴着墙角大片大片的蜘蛛网,让我心里空落落的。
借着门口的光,我看见西墙上两根木钉架着根木棍,我快步向前,顾不得上面的灰尘,双手把它托了下来,果然是我记忆中的那根桑木扁担。它有些发黄,也有些发黑,肩部位置被磨得光亮亮的,如同用砂布磨过一样,扁担上的铁链已不知去向。我双手托着这根祖辈人用过的扁担,往日一幕幕情景浮现在眼前。
大半个世纪前,村子里家家户户全靠天吃饭,几亩贫瘠的山坡薄地,一年收不了多少粮食,如遇旱年,一人用扁担就可以挑回。那一年,快过年了,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一家老小八口人,眼睁睁地看着空锅发呆。一天,父亲带着十几岁的哥哥,挑上箩筐天没亮就走了,夜深了才满头冒汗地回来,原来他俩借了点儿钱,从安阳挑回两担煤。第二天天不亮又挑着煤到山里换来了一些玉米面和红薯片。那一年,全家总算是过了个好年。
后来,家家有地了;再后来,包产到户了,看着收获时父亲一扁担一扁担地往家里挑粮食,我心中乐开了花。
好日子才过两三年,父亲却病了,奶奶说,他是生生累病的。那年初冬的一个晚上,我和姐姐坐在父亲身边,他说想喝水,姐姐递给他半碗白开水,刚喝了几口,突然,水碗掉在地上,父亲的头搭拉着歪在了炕边,就这样走了,那年,他刚刚50岁。
父亲走后,这根扁担就没人用了,也记不起来是谁把它挂在了墙上。我把扁担带了回来,保存了起来。它见证了父辈们的艰辛,见证了家乡变化,还将见证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