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服男”引发的布衣之怒不容小觑
职业病?官场病!
9岁女孩
成了“最佳交际花”?
“楼半半”能成“楼坚强”吗?
60多套安置房就这样闲置下去?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下一篇4 2010年12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警服男”引发的布衣之怒不容小觑

 

  □王石川

  

  5日下午,长春市约上千名市民将一辆红色的马自达轿车围得水泄不通,并大喊着:“打死他!别让他跑了!”据目击者称,一身穿警服的男子驾车先是撞倒一位老人,之后对该老人和其女儿大打出手,还口出狂言:“我有的是钱,我打死你们,我包钱给你们……”男子嚣张的气焰让在场市民愤怒并对他进行围攻。据调查,打人男子并非警察。(详见本报昨日9版)

  可以说,这是一场不大不小的啸聚事件,审视该事件,如果说这个牛哄哄的“假货”令人悲叹,那么该事件背后的布衣之怒,则令人震撼。

  近年来,学界有人提出“无直接利益冲突”这个概念。大意是指,不少参与群体事件的群众,本身并没有直接利益诉求,而是因曾经遭受过不公平对待,长期积累下不满情绪,借机宣泄。以此案为例,围观群众与被撞母女并无关系,但当她们受到侵犯时,一下子激起了民众的正义感。这也许就是因为,在我们周围有太多的人耀武扬威、倚强凌弱,这些人、事最容易引发众怒。与此同时,在现实中,我们或多或少遭遇过不公,心中有怨气、怨愤而无法释怀,一遇此情此景,便借机释放出来。就像此前安徽池州市掀车门事件发生后,当地主要官员总结的那样——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是由于一些矛盾长期积累没得到有效解决,部分群众因自身利益受损而压抑的不满情绪,借这一偶然事件形成了集体宣泄。

  假若社会越来越“干燥”,那绝不是好事。那么,何以减少类似的布衣之怒?一方面固然可以轻松说,布衣们应该多一些冷静、少一些冲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有权者不能滥权和乱权,不能刺激民意;有钱者不能耀武扬威,挑逗民意。《人民日报》曾刊文说,只有不断完善国家的政治文明,实现公平与公正的社会秩序,(民众)愤怒之气才能渐渐消解,公民才能以更具理性、建设性的视角厘清问题、观察社会。归根到底,只有公平正义至上,只有权力被约束、资本被降服,社会秩序良好,布衣之怒才会少一点。此外,还需构建民众释放愤怒的渠道,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多一些减压阀,民众的压力、怨气就会更好地排遣。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