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献忠
中国首善陈光标为南京一名保洁员过生日,同时给另外49名环卫工发了红包。事后,一环卫工给记者打电话,称发给他的红包被上级收走了,还收走了同时发的羽绒服。而记者采访管理部门得知,由于当时接受捐助的环卫工是部分代表,这些善款善物将被用于该景区所有环卫工平均分配,而衣服也将通过年终评先进来择优发放。(详见本报今日8版)
慈善,原本是很简单的事情。有人愿意捐款,有人乐意接受,捐款者欣慰,接受者感激,这就足够了。但是,我们所闻所见的慈善行为,却常常节外生枝,变故频发——
什么接受捐助的环卫工只是部分代表,什么他们耽误的活儿得由另外的人来干,什么要将善款善物平均分配,什么要通过年终评先来择优发放。
总之,就是好处不能被受捐者所独享,一定要按领导的意思来吃大锅饭,才算公平合理。要怪,只能怪陈光标的大脑太简单,不知道慈善也得讲国情。不知道自己的慈善行为,竟然还给环卫所的领导添了这样大的麻烦——不收走红包,不符合公平原则,没有参加活动而又多干活的环卫工很可能会有意见;而收走红包,也会让交出红包的环卫工感到无奈和不满。
看来,要想在中国搞慈善,必须考虑中国的国情,既要兼顾各方面的反应,又要让受捐者真正得实惠,才能把事情办得圆满。
行文至此,笔者突然明白,为什么慈善事业在别的国家可以风生水起,在中国却是那样举步维艰。行善者的意愿常常不被尊重,你想如何,现实偏不让你如何;你贸然如何,最终也要被现实所“打磨”。这样的情景一再发生,当然让有志于慈善事业的人心灰意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