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记忆之婚宴的变迁
□晨报记者 叶晓伟 陈海寅
在公社大食堂煮了一锅汤面条
●70岁~80岁年龄段人的婚宴:
在公社大食堂煮了一锅汤面条
1960年,浚县的杨振海从公社借来了一辆破自行车,将新娘接到家。
今年71岁的杨大爷回想起他的婚礼,颇有感慨地对记者说,他那个年代的人结婚很简单,婚宴也用不着大办,没有什么花样。
“那时候刚时兴登记结婚,我们两人都很兴奋。”杨大爷说,去公社办理结婚登记的当天中午,他和老伴以及介绍人一起在外面吃了一顿饭,烧饼加面条,一共花了2.5元钱。
杨大爷说,上世纪60年代初期遇上自然灾害,后来又遇上“文化大革命”,大家生活得都很清苦,很多人家粮食不够还要挖野菜充饥,因而他们的婚宴很简朴。
结婚当天,女方家来了6个人,杨大爷在公社大食堂里让亲戚朋友们吃了一顿汤面条,一共花了36元钱。
当时老百姓都在地里干活,靠挣工分糊口。杨大爷一个月正常完成任务能挣19元钱,结婚的时候没有轿子,更没有小汽车,一辆破自行车还是从公社借的。
“在当时的条件下,婚宴上能喝酒、抽烟、吃糖都是奢侈。”杨大爷说,婚宴上,他买了五六盒烟,放在吃饭的地方,谁抽烟就拿一根。“当时像烟、酒、糖之类的东西不是说买就能买得到的,每个人一个月能买多少都是有票证限制的。”
熬一锅菜配上馒头就是婚宴
●60岁~70岁年龄段人的婚宴:
熬一锅菜配上馒头就是婚宴
提起当年结婚时办的婚宴,新区大赉店的张先生连连对记者说:“时代不同,过去真是没法和现在比。”
张先生1948年出生,1965年初中毕业。毕业后,“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张先生说,那时候条件很艰苦,大伙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萝卜、冬瓜、南瓜,这些东西都是他们的口粮。
张先生依然记得,当初他是骑着自行车去把新娘娶到家的。
因为他父母去世早,相对于其他家庭,他家的日子过得更为艰难。
为了迎娶新娘过门,他只请了几家比较近的亲戚过来捧场。刚走入社会,也没多少朋友,社会关系更是谈不上。就这样,在亲戚的帮助下,新娘顺利地娶到了家。
张先生说,家里实在是没钱办酒席,亲戚们就各自从家带点菜,放在一起熬了一大锅,配上馒头,这就算是婚宴了。
结婚当天也没酒,亲戚们只喝了点白开水。张先生说,以前的东西都需要票证去买,因而没办法给亲戚朋友提供像样点的婚宴。“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年轻人真幸福!”
婚宴有点滋味了
●50岁~60岁年龄段人的婚宴:
婚宴有点滋味了
“我们结婚的时候虽然说手头上不太宽裕,但婚宴的饭菜还是很可口的。”家在新区福田三区的关大叔记得清清楚楚,他结婚时在单位食堂摆了好几桌。
57岁的关大叔是东北人,在鹤壁建市时来到这里,后来在鹤煤集团工作。当时找对象也是一件让他很发愁的事情,因为老家不是这儿的,也没房子,因而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老伴。
准备结婚了,关大叔心里很高兴,就把平日省吃俭用攒下的钱拿出来办婚宴,邀请了一些朋友来参加。
关大叔说,当时每桌酒席要几十元钱,婚礼收到最多的贺礼就是被面、暖水瓶等,基本上没人送现金。“那时候我已经很高兴了,可以说幸福感很强。”关大叔说。
婚宴的菜也是比较好的,都是他亲自点的。“大伙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吃起来感觉很香。”关大叔说,虽然没有司仪,但是同事们都很热情,婚宴的活跃气氛让他至今难忘。
婚宴越来越讲究
●40岁~50岁年龄段人的婚宴:
婚宴越来越讲究
“我的婚宴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在男方家摆了20多桌,这在当时已经很不错了。”说起当年的婚宴,家在新区衡山路农村信用社家属院的刘阿姨告诉记者,虽然在当时他们办的婚宴很不错,但仍无法和现在的婚宴相比。
刘阿姨是在1983年结婚的,当时她父母都是工厂的干部,家里条件比较好,男方家是浚县农村的,兄弟姐妹较多,家里条件相对差些。他们结婚也是通过熟人介绍的。刘阿姨清晰地记得,结婚当天,娘家为她准备了8大箱嫁妆,她父亲还专门找来6辆解放牌汽车,让男方来娶亲。
“这在当时来说已经很轰动了。”回忆起当时结婚的场景,刘阿姨说,男方在浚县老家办了20多桌酒席,鸡、鸭、鱼、肉样样齐全,酒水充足。
刘阿姨说,受西方婚宴的影响,那个年代结婚的人开始穿婚纱、交换结婚礼物、喝交杯酒,葡萄酒也开始成为婚宴用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