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凌晨1时30分,一位个子瘦高、面容清癯的老人带领着医护人员守候在河南誉美肾病医院门口。这时,一辆救护车驶入医院,医护人员抬下一位突然休克的病人,急救室顿时忙碌起来,一场紧急救援有条不紊地展开。这位老人就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河南誉美肾病医院业务副院长卢万桢教授,他研制的“心脑诊断监护仪”获国家专利,是卫生科技拔尖人才、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评委,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每一次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卢万桢都会感觉没有辜负少年时祖父潜移默化的教导,没有违背30多年前刚毕业时举着右手庄严宣誓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治病 一丝不苟
治病,一丝不苟。这是卢万桢从事心血管临床35年来始终坚守的哲理。从医35年来,他始终在临床第一线为病人解除疾患。他总是在琢磨着如何改进治疗方法,用最新最好的手段为病人解除疾苦。
“卢教授对每一位病人的诊断与治疗都一丝不苟,分析精辟,判断准确,方案完善。即便是常见病、多发病,他也是细致入微地了解病情,认真做全面及局部检查,然后再研究诊断及治疗方案,从不轻易作决定,更不单凭仪器检测提出诊断治疗意见。他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河南誉美肾病医院的一位年轻医生骄傲地对我们说。
12月17日,记者在河南誉美肾病医院有幸目睹了卢万桢的一次诊断。患者是个只有18岁的年轻小伙子,却已经被肾病折磨了3年多。患者入院后,卢万桢痛心疾首地对记者说:“这个小伙子,上初中时做体检就曾被查出肾小球肾炎,然而这么多年来,他却从未到医院做过正规检查,多令人痛心啊!我们要尽最大努力给他治疗,让他恢复健康!”
学医 矢志不渝
对治疗的一丝不苟,源自对医学的热爱。
卢万桢说:“我非常喜欢这个工作。每当看到病人抱着满腔希望而来,经过我们治疗后,满意而归,我就感到很欣慰。”
悬壶济世是他从小跟随祖父行医耳濡目染的理想。当童年的小伙伴还在为“我的理想”这类文章挠破头皮的时候,卢万桢早已立志学医,并矢志不渝地为将来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医生而努力。
1972年,卢万桢如愿以偿地进入新乡医学院医疗系学习。
在学医的几年里,时间记录了这个勤劳朴实的学生刻苦勤奋、潜心学医的一幕幕场景——永远放置书桌上的医学理论书籍,永不缺席的医学讲座课堂,都详细记录着他学医道路上勤学苦练的艰辛步履。
1975年,卢万桢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响应国家号召,先是下基层为普通的劳动人民治病,后来又被调回市里的医院。在这段时间里,他迅速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心血管科医师。
在临床中,从小就精通无线电的卢万桢发现单一的医疗设备操作起来很是繁琐,比如心电图机只能描图,心电示波器只能通过示波去看图形,脑血流图只能测定人大脑的血流情况等。如果能把心电图机、心电示波器、脑血流图机、脑电图机组合到一起,在临床中会更加方便快捷,而且能节省病人的检查费用。于是,卢万桢开始反复查找资料,设计线路,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郑州工学院的一个教授请教。三年下来,光是设计草图,卢万桢就装满了三个大纸箱。
1997年,卢万桢的“心脑诊断监护仪”终于问世,经国家评估认证后获得国家专利,如今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卢万桢还先后在《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国循环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是《内科急病的诊断和治疗》等书的副主编。
由于卢万桢在医学上的突出贡献,2002年,他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誉美 新的征程
2009年,卢万桢退休,子女们都劝他好好休息,和老伴儿到全国各地游玩一番,但他却再次选择了挑战,来到河南誉美肾病医院任业务院长。
作为业务院长,他坚持每天查房,在查房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引导青年医师成长。他把时间几乎完全交给了医院。
在别人看来复杂的管理方面的问题,在卢万桢面前都可以化繁为简,他说:“为医先为人,要想让技术水准、管理水准、医院的环境能够朝着既定的高目标实现,首先要教育好医务人员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只有和病人做好有效沟通,才能真正做到‘病在患者,痛在我心’。为了病人的疾苦,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路漫漫其修远兮,为了河南誉美肾病医院的成长,为了誉美的明天,卢万桢带领医院的专业团队正在爬坡。
在提高每一个患者的有效好转率、治愈率上,卢万桢和全体专家、医护人员一起共同攻克医学难题,共同努力,把自己的余热洒在朝歌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