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清上将逝世
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享年95岁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月14日6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刘华清同志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5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拍板卫星还叫“东方红”
军旅生涯
“‘文革’给‘东方红一号’带来许多不应有的困扰和麻烦。我不懂卫星,也不管这项工作,到了1968年,‘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遇到了问题,设计人员在原方案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修改,但这一修改方案却找不到能拍板的人。”总设计师拿着方案找到他,要求他表态拍板。
为了事业和国家利益,刘华清冒着危险,毅然拍板,使人造卫星工程得以继续进行。在“东方红”卫星的定名上,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给人们带来特殊的心理状态,有人担心给卫星起名“东方红”,一旦卫星失败,可能就是一场政治事件,两种意见定夺不下。刘华清支持原方案定的名字,卫星还叫“东方红”。
三次“意外”升官
第一次“意外”
被任命为军委副秘书长
1987年11月18日上午,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被召到邓小平家里开会。
邓小平的第一句话就是指着刘华清和洪学智,问杨尚昆等人:“他们两个人的命令下了没有?”杨尚昆说:“下了,都已经签了。”
邓小平问:“老帅们看了没有?”杨尚昆说,正在几个老帅那里传阅。接着,杨尚昆对刘华清和洪学智说:“军委决定,调你们两个担任军委副秘书长。”
对于这一重大人事变动,刘华清在回忆录里写道:“听到这个消息,我大为意外。”
第二次“意外”
被任命为军委副主席
1989年11月6日至9日,刘华清作为中顾委委员列席中共中央十三届五中全会。刘华清说,那天会上印发了邓小平9月4日上午与江泽民、李鹏、乔石、姚依林、宋平、李瑞环、杨尚昆、万里的谈话要点材料。这份“要点”中谈到:邓小平主动提出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提名江泽民任军委主席,杨尚昆兼副主席,刘华清任副主席,杨白冰任秘书长。
在回忆录里,刘华清描述了自己当时的反应:“我吃惊了:小平同志提名我当军委副主席!我感到自己能力难以胜任。于是,给小平同志办公室打电话,请他们向邓主席报告:还是选别人好。邓办的同志告诉我:‘邓主席已经定了,不会改变。’我不再坚持了。”
第三次“意外”
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第三次“意外”,是他在1992年10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十四届一中全会上,刘华清再次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据刘华清回忆,1992年10月6日,邓小平曾给中央政治局写过一封信,谈到了对中央军委人事安排的意见:“今后主要由刘华清、张震两位同志在江泽民同志领导下主管军委的日常工作。将来挑选接班人的工作,需要熟悉军队的人来承担责任。”
用刘华清回忆录里的话来说,自22岁那年起,他和邓小平就有了“一份长达近60年的革命情谊”,而且是“小平同志一直在关注我的成长”。
“作为公民,我为国家和民族尽心尽力,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才智;作为军人,我一直在冲锋陷阵,没有让军装沾上污点;作为下级,我完成了小平的重托,将来汇报,可以不用汗颜。”
——《刘华清回忆录》
护送邓小平去八路军报到
刘华清色彩斑斓的人生经历中,他与小平同志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情谊应该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刘华清心目中,小平同志一直是他的精神引路人。有趣的是,他们在1938年初的第一次见面却是由他带路,护送新上任的邓小平政委去八路军第129师报到。
此后数十年间,他和小平同志再无任何特殊交往。但是,他却由此进入了邓小平的视线。刘华清满腔正气,一身清白,对党的事业耿耿忠心。邓小平大概对此有过长期观察,暗中认可,才会在后来关键时刻,决定重新起用刘华清。
为家乡让京珠高速改道
修建京珠高速公路,地方为考虑经济发展,很期望高速路过湖北大悟,以带动老区经济发展。这想法,刘华清认为十分合理,也符合国家有关扶助老区发展的政策,于是立马向交通部反映此情况。很快,新规划方案被通过了。
退下来后做了两次大手术
刘华清退下来后,做过两次大手术,身体虽不如以前,但也恢复了正常。或许是几十年来形成的习惯,离岗的老人学习和工作时间似乎依然不减从前。他每天总是设法抽出一些时间来,看文件、看报、读书,有时到办公室坐坐,了解情况,与工作人员联络感情。当然,散步、打桥牌、玩麻将、下象棋、听京剧、看电视剧这些兴趣爱好,他还是保持着,还偶尔下下厨房露上一手。
邓小平:
刘(华清)身体好,知识面比较宽,解放后一直搞国防工业、搞科技装备,在苏联还学了几年。他懂科学,搞卫星、导弹都参加过,是荣臻同志的主要助手。选这么个人当军委副主席恐怕比只看资格好。
杨毅(少将):
刘华清同志对中国军队的发展,特别是对海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性贡献。刘华清同志担任中国海军司令员时,在中国首先提出创立海军战略问题,这对于中国海军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外国媒体:
中国的“现代海军之父”、“中国航母之父”。
评价
1987年,在乍暖还寒的仲春夜晚,海军司令员刘华清在他的前任萧劲光海味十足的会客厅里,就中国海军装备建设、就中国到底要不要搞航空母舰问题进行了倾心交谈。
刘华清说,我们这样一个濒海大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随着海洋开发事业和海上斗争形势的发展,我们面临的海上威胁与过去大不相同。要对付具有远战能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舰载航空兵,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不成。积极防御,当然包括战略退却中的进攻,没有航母,不能远距离作战,仗打起来只能望洋兴叹。所以,1986年8月,听海装和论证中心汇报工作,我向他们交代了开展航母论证的问题。现在搞,技术提高了,经济实力也强多了,但也不是没有问题,财力、技术仍有困难,但不能等。十年内不搞,十年之后再搞,也还会有困难。因此,要早论证,早点把这个问题研究透,才有主动权。
军事观点
早研究航母才有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