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共和国外交风云亲历者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2011年1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帮助斯诺采访陕北 为接待基辛格玩“失踪”
黄华:共和国外交风云亲历者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了,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内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乔冠华(左)、黄华(右)开怀大笑。
  第一次坐在联合国会员席位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在会议上极大地吸引了新闻记者的镜头。
 

  《西行漫记》的幕后英雄

  2010年11月24日3时8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原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新中国第五任外交部部长黄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12月1日,黄华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在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里,黄华回顾了自己见证新中国外交事业从无到有,从半官方外交走向大国外交的历程。

  为准备基辛格访华“失踪”一个月

  1913年初,黄华出生于河北省磁县一个大家庭,原名王汝梅。19岁那年秋天,他考入燕京大学,从此开始北平的求学生涯。在燕大,黄华结识了许多理解和同情学生的中外籍人士,包括在燕大新闻系任讲师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他的妻子海伦·斯诺。

  1936年6月中旬,在看到天津《大公报》报道的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情况后,黄华萌生了到陕北去参加红军的想法。恰巧此时斯诺秘密地告诉黄华,中共已同意他去陕北苏维埃参观采访的请求。斯诺虽然会说一些中国话,但还不太熟练,问黄华愿不愿意陪他去陕北采访,做他的翻译,黄华一口答应了斯诺的邀请。

  1936年7月20日晚,黄华与斯诺到达陕甘宁苏区东部的前沿指挥中心——安塞县的白家坪。第二天,黄华见到了周恩来,黄华从怀里取出一本杂志,请周恩来转交毛泽东。杂志上刊登着鲁迅1936年6月9日写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在文章中,鲁迅赞扬毛泽东的“各派联合一致抗日”的主张。几天后,黄华同斯诺在保安县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告诉黄华,他收到了周恩来转给他的那本杂志,很高兴鲁迅先生如此高度评价红军的斗争。

  在采访毛泽东之后,周恩来亲自帮斯诺制订了采访计划,黄华陪同斯诺访谈了上百位红军指战员。

  8月下旬,斯诺在陕北的采访计划大体完成,准备出发去红军在宁夏的前线,那里有国民党20万大军同红军对峙着,战斗频繁。斯诺和黄华去向毛泽东告别。斯诺提议给毛泽东照一张相,毛泽东的衣服还挺整齐,就是头发比较乱,斯诺就把自己头上缀有红星的崭新的八角帽摘下请毛泽东戴上。这张照片成为斯诺最得意的作品,后来更成为全国人民家家户户最喜欢悬挂的毛泽东像。

  离开保安前,毛泽东曾请斯诺先把他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谈话记录整理出来,并要求黄华译成中文,派通信员专程送回保安,他好核定。于是,利用去前线路上的休息时间,斯诺把采访笔记,尤其是毛泽东关于革命理论、政策的阐述以及人名、地名,用打字机打下来,交给一旁的黄华译成

  1971年7月,基辛格将对中国进行秘密访问,中央决定为此项任务成立由周恩来、叶剑英和黄华组成的中央外事小组。5月的一天晚上,周总理带黄华去向毛主席汇报,在说到基辛格为了秘密访华将在巴基斯坦山区“失踪”时,毛主席说:“黄华同志,你也失踪嘛!”就这样,黄华就把自己关在钓鱼台国宾馆四号楼里一个多月,潜心为基辛格访华做准备。

  当时周恩来总理为谈判成立了专门的班子,有叶剑英、黄华、美大司司长章文晋、周恩来的特别助理熊向晖、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王海容、冀朝铸和唐闻生等。他们仔细分析了国际形势和美国的情况,反复讨论了会谈方案,对尼克松、基辛格的政治观点、个人历史、个性和特点都作了研究。周恩来总理经常主持讨论,他也看了尼克松的著作《六次危机》、尼克松在堪萨斯城刚发表的演说、尼克松喜欢的电影《巴顿将军》以及基辛格的主要著作。

  全程陪同基辛格访华

  中文,译完一篇就卷起封好,请红军派人送保安交毛泽东审阅改正。

  1936年9月,斯诺和黄华在陕北分手。1937年10月,斯诺把在陕北的见闻写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这是第一本外国记者根据现场采访和照片,以第一手材料写就的关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和中国红军以及苏区人民真实情况的书。1938年2月,上海地下党的胡愈之、梅益等人将其译成中文,为了便于在国统区和沦陷区发行,书名改为《西行漫记》,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读了它后投笔从戎,不远千里奔赴延安,投身革命。

  在采访中,斯诺原想把黄华也纳入镜头。但黄华一到苏区即下决心不再离去,他考虑到如果组织上派他到国民党地区做秘密工作,斯诺任何照片和文字的报道对他以后的工作都是不利的,所以黄华请斯诺在报道中不要提及他的名字,也不要给他照相。黄华也注意在斯诺照相时总是避到一旁。直到新中国成立,斯诺的书再版时才提到黄华给予的帮助。

  1945年8月,为了领导各解放区接受日军投降,巩固和扩大解放区,正在延安出席中共七届一中全会和中央工作会议的各个军区的军政领导人急于奔赴前方。8月25日凌晨,毛主席决定,紧急使用美军观察组的一架小型运输机送这些军政要人去太行革命根据地。虽说延安和山西黎城的空中距离只有300多公里,但因地势险恶,就是骑马也得走大半个月。时间成了争取胜利的重要因素。

  8月25日8时,与美国驻延安观察组共事的黄华到机场安排美国飞机起飞的事。黄华看见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林彪、肖劲光、滕代远、陈赓、薄一波等20位高级军事将领正忙着穿戴降落伞,他们要乘坐这架美军观察组又小又旧的运输机去前方。这时杨尚昆的夫人李伯钊提议给大家照张合影留念。陈毅诙谐地说:“要是我们摔下来了,将来就用这张照片开追悼会吧!”

  黄华看乘客中无人懂英语,而驾驶员是美国人,不懂中文,万一遇到什么事,他们在飞机上怎么沟通呢?黄华当即请示杨尚昆,并毛遂自荐,陪他们一起去,然后立即原机返回。杨尚昆说:“你的建议很好,那就请你走一趟吧。可是降落伞只有20副,你没有这个,很危险啊。”黄华说,不至于的。于是他就成为第二十一名乘客。

  飞机升空后一个多小时,大家忽然感到猛一下上升了几百米。黄华赶紧问飞行员。飞行员说:“下面有日本人的高射炮阵地。为了避免不测,还是升到他们的射程以外去吧。”

  又飞了一个多小时,飞机在黎城县临时机场顺利降落。当地的军民围上来欢迎,端出西瓜热情地招待大家。刘伯承、邓小平吃了块西瓜,随即骑马去30公里外的晋冀鲁豫军区总部驻地——河北省涉县。其他人也立即分头出发,去他们各自的目的地——东北、山东、华中,黄华因要乘原机折回延安,便同正在抓紧休息时间打扑克的陈毅道别。陈毅打趣地说:“好,再见了,黄华同志。你坐你的洋飞机,我打我的土扑克。”

  抗战胜利后与军事领导人乘美军飞机赴前线

  7月9日北京时间12时,基辛格乘专机从巴基斯坦抵达南苑机场,黄华同叶剑英、熊向晖到机场迎接。

  当时尚在“文革”高潮中的北京,处处都悬挂着革命和反帝标语。为了保证基辛格秘密访问的成功,经请示毛主席,对各种标语不做任何改动。基辛格抵达机场后,由叶剑英陪车,黄华则陪同美国助理国务卿霍尔德里奇进城。在从机场到钓鱼台的公路两边不时出现大幅标语:打倒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等,霍尔德里奇问黄华,标语写的是什么内容,黄华如实给他翻译,霍尔德里奇感到很不自在。直到与周总理会见,美国人的紧张感才得以消失。

  从7月9日下午至11日下午1时,周总理同基辛格进行了6次会谈,地点在钓鱼台国宾馆五号楼或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中美双方商定,双方将同时发表尼克松将应邀访华的《公告》。

  7月10日晚,黄华和美大司司长章文晋先与基辛格就公告草案进行了谈判。关于尼克松来访,美方的稿子强调是中国邀请。黄华说这不符合事实,中方是同意邀请。基辛格说,那样就像是尼克松自己邀请自己访华。

  双方会谈暂停后,黄华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直接去向毛主席汇报。当主席听黄华说基辛格认为中方草案的意思是尼克松自己邀请自己访华时,大笑着说,要改要改。黄华告别毛主席走出书房时,回头再看了一下毛主席,只见他仍坐在沙发椅上向黄华弯腰抱膝。黄华问王海容:“主席在做什么?”王海容说:“主席在向你行大礼呢。”黄华忙说:“真不敢当,希望主席健康长寿。”

  第二天上午,在周总理的提示下,中方对草稿略加修改,再与基辛格会谈,即刻取得一致。最后商定的《公告》全文是: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收到毛主席墨宝

  “中国迈向开放时值得尊敬的外交家”

  1949年南京解放后两天,黄华就抵达南京任军管会外事处主任,主持接收国民党外交部,并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接触。司徒雷登并未走,他甚至向黄华试探到北平与周恩来会晤的可能性,中共中央同意他来北平,但最后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否决了这一提议。司徒雷登还是走了,毛泽东为此发表著名的《别了,司徒雷登》。

  1953年,黄华任朝鲜停战政治谈判中方代表,1954年和1955年,他随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亚非会议,任中国代表团顾问和发言人。

  1961年8月,加纳总统恩克鲁玛访华,黄华陪恩克鲁玛到杭州与毛泽东会面,这是黄华在解放后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恩克鲁玛杭州之行结束后,黄华专门向毛主席辞行,希望毛主席给他写几个字,毛主席欣然同意。

  黄华回到北京后,有一天在外交部见到黄镇副部长。黄镇脸带笑容,手里拿着一个信封走过来对黄华说:“这个信封你要不要,要就请客吃饭。”黄华说:“让我看看是什么信吧。”接过一看,是毛主席给他写的《登庐山》一诗。黄华对黄镇说:“好!我一定请客。”

  后来,黄华把毛主席的墨宝精心装裱,连信封也一并裱上,作为无价之宝珍藏。

  1971年10月25日晚,第二十六届联大通过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的第2758号决议。中国出席第二十六届联大代表团以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为团长,黄华为副团长。第二十六届联大结束后,黄华担任常驻联合国和安理会代表,他和40余位同志留下来,开始了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建团工作。

  1976年12月,黄华奉调回国任外交部长,他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完成了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美建交等毛泽东和周恩来生前未完成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评论黄华为“我见过的最有能力的人民公仆之一”,并称他为“值得信任的朋友”。黄华去世后,美国《纽约时报》发表的悼念文章将黄华称为“中国迈向开放时值得尊敬的外交家”。(据《文史参考》)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