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姓氏笔画排序)
(上接17版)
编号:10
推荐单位:
河南省农科院
汤丰收,男,50岁,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他长期从事花生研究,至今已育成各类花生品种24个,其中早熟品种的生育期已由130天以上缩短至100天~120天,推动了花生由一年一熟向麦油一年两熟种植制度的转变;高油品种的含油量达到55%以上,其育种技术已走在全国前列;累计推广花生新品种2000多万亩,增加农民收入12亿元。多年来他先后承担国家“863”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及河南省重大攻关等项目30余项,获得省级以上的成果奖励1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星火二等奖5项。
编号:11
推荐单位:
河南省农科院
许为钢,男,52岁,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研究员。
他积极探索小麦品种产量潜力遗传改良的新途径——高光效转基因育种,利用基因枪法获得转基因高光效小麦材料,其光合特性和产量水平较普通小麦均显著提高。通过小麦遗传改良育成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郑麦7698,亩产达到725.2公斤,创河南省优质强筋小麦单产纪录。他先后主持育成了郑麦9023、郑麦8998等多个小麦新品种,其中郑麦9023连续6年收获面积位居我国小麦品种第一位,年最大生产应用面积为2980万亩,累计收获面积已达2.18亿亩,增产48.66亿公斤。他先后荣获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国作物学会科学技术成就奖等荣誉称号。
编号:12
推荐单位:
安阳市委宣传部
江丕荣,男,49岁,安阳汤阴县韩庄乡工官屯村党支部书记。
他带领党员干部推广种植金针菇,兴建第一批大棚,种植金针菇12万袋,户均净赢利达8000元以上。如今,工官屯村已拥有食用菌公司12家、大棚180座、从业人员600余人,年销售收入达万元。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78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兴村示范基地。他本人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
编号:13
推荐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
孙治强,男,54岁,河南农业大学教授。
他是河南省蔬菜产业体系的首席专家,在20余个县市区开展设施园艺产业技术培训指导,协助建立了10余个集约化蔬菜育苗基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每年下乡指导和进行技术培训近百场次。在孙治强和他的同事们的积极努力下,扶沟县成为豫东地区温棚蔬菜的旗帜,平舆县成为驻马店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示范县。30多年来,孙治强在全省推广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蔬菜达20万公顷以上,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河南省群众最喜爱的杰出农业科技专家、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
编号:14
推荐单位:
河南省畜牧局
闫若潜,男,39岁,河南省动物疫病防控中心技术研究室主任。
十多年来,他创新研究了30多项动物疫病病原学PCR快速检测新方法,并在全省动物疫病防控系统推广,解决了我国多数动物疫病病原缺乏快速诊断方法的难题,使我省兽医系统实验室诊断水平居全国同行业之首,推广应用5年来创造经济效益10多亿元。“十一五”期间,他承担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1项,其中主持完成的《猪病红细胞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推广应用5年来共创造经济效益123.6亿元。他先后被评为河南省直机关十佳自主创新共产党员、河南省畜牧局2006年度、2009年度优秀共产党员、文明个人、河南省2008年度省直青年岗位能手。
编号:15
推荐单位:
信阳市委宣传部
刘淮,男,41岁,信阳市淮滨县城关镇前楼社区党支部书记。
他用短短三年时间将被称为“淮滨农村凹地”的落后村,建成了一个村民安居乐业的乐园。
他首先选定3个村民组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自然村,通过拆除空心村,整理沟塘、坟地等,以宅基地换新居的方式,总集资3600万元,统一规划建成了一个现代新型农村社区。还筹集资金300多万元建成了集文化广场、图书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大院。村里办起了建筑公司、运输公司、养猪场、农副产品加工厂等多家企业,累计解决了1200多人的就业问题。在村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帮助下,全村60%以上村民从事养殖、建筑、运输等行业,现在村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全村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县首位。刘淮先后获得河南省乡土人才、河南省十大魅力人物、和谐河南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编号:16
推荐单位:
焦作市委宣传部
买银胖,男,41岁,河南伊赛牛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2年,买银胖创办伊赛肉业和伊赛肉牛养殖合作社,引进国内先进的排酸工艺,使牛肉质量有了保证,并走进了奥运会和世博会。为帮助农民致富,他运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打造出黄河滩区最大的肉牛养殖合作社。目前建立的10多个合作分社辐射带动了140多个村庄、20多万农民从事肉牛养殖行业,累计为当地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他还热心公益事业,先后拿出100多万元,打井、修路、照顾老人、救济贫困户和大学生。买银胖这位焦作市劳动模范、省级农民致富能手把为老百姓提供放心牛肉当成目标,把帮助农民创收为己任,在肉牛产业化养殖的道路上开拓出了一条服务三农和企业发展的双赢之路。
编号:17
推荐单位:
新乡市委宣传部
孙景红,男,59岁,新乡市恼里镇碱场村党支部书记。
2005年,孙景红被选为碱场村党支部书记。为进行新农村建设,他多次出资组织群众到外地学习,又聘请规划部门规划设计,还从自己经过18年艰苦创业成立的企业中拿出3000余万元,作为新村建设启动资金,建好后以每套房屋低于成本价1万元的价格向村民出售。目前,全村已签建房协议200多户;投资3200万元,已建成连体别墅160套,商住楼59套,在建连体别墅100套。孙景红为集体、为学校、为扶贫、为新村累计捐资6000余万元。在他的带领下,碱场新村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村民的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他本人曾获得新乡市优秀党支部书记、省级“五一”劳动模范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编号:18
推荐单位:
平顶山市委宣传部
谷万福,男,74岁,平顶山市鲁山县蔬菜研究所所长。
他是一位不吃“皇粮”的科技工作者,三十多年来潜心农业技术研究和新科技的推广,先后成功引进了美国西芹、四川青笋等155个蔬菜优良品种,每年冬季张良镇种植寒蒜、西芹、青笋就近2万亩,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蒜苗、芹菜生产基地,产值近亿元。他培育了5个蔬菜新品种,引进推广了40多项生产技术,完成了28项科研项目。同时,他还致力于科学普及工作,撰写了《张良姜高产栽培技术》《蔬菜病虫害防治》等专著。据统计,每年他的科研成果所转化的经济价值达8000多万元。他点土成金,26次荣获市县“引进高产稳产优良品种”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两次获科技攻关奖,被省科协、财政厅命名为“科技惠农带头人”。
编号:19
推荐单位:
开封市委宣传部
沈天民,男,64岁,河南天民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四十多年一直坚持在农业科研第一线,主持及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际合作计划、农业综合开发及省内专攻课题30余项。他培育成功的有中国超级小麦之称的“豫麦66”、“兰考矮早八”新品种,连续创造我国黄淮麦区小麦单产最高纪录。据不完全统计,两个品种在2000年~2008年累计在黄淮麦区推广4200万亩,增产小麦31.5亿公斤,使小麦亩产量突破735公斤,大幅度提高了我国小麦育种和生产水平。他是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在业内也被誉为小麦育种领域的“袁隆平”。
编号:20
推荐单位:
郑州市委宣传部
宋丰强,男,47岁,河南绿色中原现代农业集团董事长。
2002年,宋丰强创办河南绿色中原现代农业集团,他采取“统租返包”的办法,实行“五统一”的新型运作模式,形成了“公司品牌拓展市场,农民精心搞生产”的双赢模式。目前,河南绿色中原现代农业集团新品种推广面积达5万亩,培训农民和科技人员15000余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400人。从丰乐园大酒店到绿色中原现代农业示范园,宋丰强走出了一条高科技农业产业化的创新之路。他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8年时间投入逾亿元绿化邙山,他也因此被授予“第三届中国光彩事业国土绿化贡献奖”荣誉称号。
编号:21
推荐单位:
平顶山市委宣传部
张自贤,男,61岁,平顶山舞钢市尹集镇张庄村党支部书记。
他多年如一日,阐释了一位新农村带头人平常之中有极强烈责任感的宝贵精神。他带领村民治理荒山3500多亩,栽种林木近20万棵,拓宽整修路面16.3公里,同时可置换出耕地1000余亩,年新增效益100多万元。他带领村两委干部建起农家饭店26家,发展山野菜专营户12家、山鸡养殖专业户16家。全村有项目农户达到70%以上,人均年纯收入从2000多元达到5500元,使村民开始迈向小康之路。他带领全村干群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新修水泥路6000余米。2007年~2009年,他被评为舞钢市优秀支部书记;2009年被评为平顶山市劳动模范。(下转1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