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首和他们的社火表演队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2011年2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会首和他们的社火表演队

  浚县古庙会社火表演。
  晨报记者 张志嵩 摄
  浚县古庙会高跷表演。
  晨报记者 张志嵩 摄
  张兰梅(右二)和她的会首伙伴们。
  晨报记者 秦颖 摄
 

  □晨报记者 渠稳 实习生 席适之

  老太巾帼不让须眉

  浚县古庙会的社火表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明清年间。每逢春节期间,正值农闲,辛苦了一年的庄稼人满怀喜悦,集结起来玩社火,欢庆新春佳节,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美满。

  每年进入腊月后,按照浚县当地社火表演的习俗,每个村的群众都会自发组织,选出会首,筹措经费,添置道具,然后开始紧张排练。进入正月,浚县古庙会开始后,大家便走向街头,或被邻村邀请,或主动到邻村表演。

  会首是社火表演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是社火表演队的“神经中枢”,没有他们,社火表演就不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正是这些会首们通过努力让社火表演这一民间文化艺术得以保留和传承。记者在2月11日,农历正月初九这天,在浚县古庙会上采访了几位具有代表性的社火表演队会首。

  当会首三十多年了

  在浚县城关镇有一支社火表演队在解放前就成立了,至今已经走过了60多个年头,它就是桥西村武术娱乐社火队。正月初九这天,这支社火队派出了由800多名武术弟子组成的表演队,为前来逛浚县古庙会的游客奉献了一场精彩的社火表演。

  “刚解放时,我们桥西村武术娱乐社火队还为解放军进行过社火表演。一晃60多年过去了,当时我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现在我已经66岁了,在这支社火队已经当了三十多年的会首。”桥西村武术娱乐社火队会首贾永连感慨地对记者说。

  贾永连是1974年开始当会首的,当时他还不到30岁。“我们这儿的规矩是会首3年换一次届,每次换届的时候,村里就有人来给我做工作,要求我继续当会首,在村民的拥护下我已经当了三十多年的会首了。我是跟着社火表演队长大的,刀枪剑戟,都能耍上几下。在师傅的提携和教导下,我从一个毛头小子成为了一名武术教练,而且我所带的弟子也开始在社火表演中挑起了大梁。”贾永连欣慰地说。

  谈到这次社火表演队的组成人员,贾永连告诉记者,这个800多人的队伍中,年龄最小的队员只有13岁,最大的队员已经82岁了。“我们桥西村男女老少都喜欢社火表演,每逢有社火演出,如果不是家里太忙了,大家都会积极参与进来。我有一个本家的叔叔已经80多岁了,想着他年龄大了就没让他参加社火表演,可他争着要参加,没办法只好给他安排了一个打横幅的工作。”

  贾永连说,他们这支社火表演队是伴着新中国的脚步一路走来的。60多年来,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贫穷到富强。之所以大家都喜欢参加社火表演,是因为他们都怀着一颗虔诚、感恩的心。“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几乎年年村里都有新变化,村民物质生活满足带动了精神文明需求提高,他们非常感谢国家的富民政策,为祝福国家更加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他们纷纷走上街头用象征着红火、吉祥的社火表演来为国家祈福。”

  当会首要懂得传承

  走在城关镇北关村同乐会社火队伍最前面的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嘴里含着哨子,用哨子指挥着正在进行社火表演的队伍。这位老人叫刘继先,今年已经80岁了,他告诉记者,在整个浚县地区,上80岁的老人还在当会首的已经没有几个人了。

  刘继先告诉记者,他已经连续当了十五六年的会首了,村里的人都很敬重他,每逢春节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去给他拜年,这让他很开心。“现在孩子都大了,家里的农活都不让我干了,啥事儿也不用操心,于是我把精力全投放到了组织社会表演队上来,家里人也很支持我当会首,毕竟这也是发挥我的一点儿余热吧。”刘大爷说起自己当会首显得非常自豪。

  刘大爷告诉记者,每年进入腊月以后,他就和村里的其他会首一起开始谋划春节期间的社火演出了。“组织人员排练是头等大事,为了让社火这一民间文化艺术能代代相传下去,我们专门把排练的时间放在了学生们放寒假之后,还专门让一些社火表演基本功好的人员教孩子。现在我们村的孩子基本上都会踩高跷、划旱船,还有些三四岁的娃娃已经开始接受背阁训练了。只要让孩子们掌握了社火表演的各项技能,这一民间文化艺术就会代代相传下去。”言语中可以感受到,刘继先老人非常重视社火艺术的传承。

  “我现在偶尔会参与社火表演,高跷是踩不动了,狮子也舞不起来了,只能划一划旱船。我年轻的时候可是啥都精通,高跷、舞狮、舞龙都不在话下。我现在年纪这么大了,身体还如此硬朗,都是托了年轻时表演社火的福了。生命在于运动,我经常劝我身边的老人和我一起参与社火表演。”刘继先说。

  “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很多村民都会参加社火表演以丰富生活。我相信,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来浚县古庙会参加社火表演的人会越来越多。”刘继先最后对记者说。

  伴随着锣鼓喧天的社火表演,记者又看到了来自城关镇顺河村花船会的精彩表演,与其他以男性社火表演为主的社火表演相比,城关镇顺河村花船会基本上都是由老太太组成的。她们扭着秧歌,划着花船,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每年在浚县古庙会都能见到这些老太太的身影,她们已经是浚县古庙会的常客了。”一位浚县本地的居民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城关镇顺河村花船会的前身是夕阳红花船秧歌队,已有近20年的历史了。“顺河村花船会成立至今,我一直是会首,已经当了近20个年头,我亲身经历了我们的社火团队从以前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二三百人,就连会首也从以前的一人发展到现在的四人,一人负责教,一人负责组织协调、一人负责管道具、一人负责筹集活动资金。”城关镇顺河村花船会的会首张兰梅告诉记者。

  张兰梅说,花船会刚成立的时候非常困难,她们这些老太太一无资金二无道具,每次演出的服装都是她们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演出服装靠我们几位老太太一针一线地缝,既费时又费力,于是我们几个会首就商量着找单位赞助,这多亏了另一个会首常玉娇,她为了花船会没少费心,不是找酒厂就是找银行,只要知道哪里开张,我们还会免费在商家门前表演。就这样,经过三四年的努力,我们见到了成效,移动公司等几家单位赞助了我们。虽然钱不多,但已足够给新加入花船会的成员购买服装了。”张兰梅说。

  看着这几年花船会不断发展壮大,张兰梅、常玉娇等人感到非常欣慰。常玉娇表示,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再过一两年,她们几个老会首会把位置让给年轻人,让年轻人带领花船会继续发展下去。

  子承父业当上会首

  锣鼓敲起来,秧歌扭起来,旱船划起来、大头娃娃跳起来,正月初九这天上午,浚县南关村的社火队伍在大伾山广场进行表演,走在队伍最前面的一名30多岁的男子指挥着表演的队伍。其中一名队员告诉记者,这名男子叫李新才,是南关村社火盛会的会首,随后记者和李新才聊了起来。

  李新才告诉记者,他今年33岁,在南关村已经当了两年多的会首。“我是2009年开始被村民推举为社火盛会的会首的,以前的会首是我父亲,他当了十多年,现在我父亲年纪大了,腿脚有些不灵便,于是村民就推举了我,这也算是子承父业吧。”李新才笑着对记者说。

  “这次我们村参加社火表演的人数在800人左右,村里的家家户户几乎都参与了进来,创下了历年来参与人数之最。我们村的男女老少都热衷于社火表演,从四五岁的孩子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几乎每个人都会扭几下秧歌,划几下旱船。为了参加这次庙会社火表演,大家从腊月二十就开始排练了。”李新才告诉记者,他们所用的道具都是村民自发凑钱购买的。“以前的道具由于过于破旧无法使用了,但又苦于没有活动经费,于是我们号召村民凑钱购买新道具,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凑齐了购买新道具的钱。”

  “这支社火表演队之所以能正常维持下去,都是村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李新才说,从他父亲的手中接过会首的大旗,感觉压力很大,生怕组织不好社火表演,但是很多村民从行动上给了他很大支持,让他有信心带领这支社火表演队更好地走下去。

  社火表演展美好生活

  按照浚县当地人的说法,正月初九这天是吕洞宾吕祖爷的生日,纸坊街高跷表演队专程来到大伾山吕祖庙门前进行社火表演,化装成八仙的高跷队员跟着锣鼓的节拍不停舞动,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化装成八仙是为了纪念吕祖爷,希望吕祖爷保佑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美满,我们每年正月初九都会在吕祖庙前进行社火演出。听老一辈儿讲,在这里进行社火表演从清朝末年就已经开始了,渐渐成为了当地人的一种习俗。清朝末年,战火纷飞,当时民不聊生,进行社火表演主要是为了祈求能过上一个平安年。如今太平盛世,社火表演不仅仅是为了祈福,更重要的是展现美好生活。”纸坊街高跷表演队大会首张学孟对记者说。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