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庙会印记 庙会上的那些老摊贩儿
香酥“油馅”飘香三十载
□晨报记者 张小娜 文/图
姚志刚向记者讲述“油馅”的做法。
2月14日,在采访了众多的庙会上的老摊贩儿之后,62岁的姚志刚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正在一家子馍铺娴熟地做子馍。据了解,他从1974年开始赶庙会,卖一种叫“油馅”的食物,到现在已经有30多年了,在这30多年中,他有过许多难忘的经历,也有很多发自肺腑的感慨。
“油馅”在他家的由来
说到“油馅”,他告诉记者,“油馅”其实跟浚县的子馍有点相似,“油馅”比较大,锅比较小,一锅只能做一个“油馅”,而且,馅都是用肉做的,不加鸡蛋,一个“油馅”能用掉半斤肉,皮特别薄。他听家里的人说,“油馅”是他的先辈在年景不好时逃荒逃到濮阳市清丰县时学的,回来之后,便开始靠着这个做小买卖。
在他的记忆中,他的父亲是推着小推车到各地去赶庙会的。他刚开始做生意的时候,觉得见到熟人很不好意思,毕竟传统的观念中,读书才是正统,但是后来慢慢就习惯了,因为赶庙会做个小买卖比种地强很多。他刚卖“油馅”时,一斤肉才7角钱,一个“油馅”卖4角钱,一天下来能卖二百多元钱。在浚县古庙会上做生意比其他古庙会要强一些,因为这个庙会号召力大,据他了解,东北的人都来这里赶庙会,人来人往不断,人多生意自然好。
做生意得忍字当头
他的父亲在他年少时,经常告诫他,做生意出门在外,最重要的就是脾气好,万事都要忍字当头,切忌意气用事。他做生意这么多年,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搭棚,总是遇到各种事,刮风下雨、挨冻是经常的事,也会碰到寻衅滋事的人,但是他从来都平静地对待。他告诉记者,有一年赶庙会时下大雪,雪把他搭的棚压塌了,他从棚底下钻出来,在寒风中重新搭大棚,冷得实在受不了,但还是咬紧牙关坚持住。
他每次来浚县古庙会的时候,都会在心里许愿,希望一切顺顺利利,每次走的时候,都会到大伾山上放一挂鞭炮。现在他年龄大了,不再自己出摊了,浚县的王洪忠聘请他过来做子馍,他会在庙会上干二十几天。“还是有点舍不得不来,多少年了,习惯了这种环境。”姚志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