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稳步增长 消费增速加快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3上一篇 2011年2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0年我市居民消费呈“六升二降”格局
收入稳步增长 消费增速加快

 

  □晨报记者 陈海寅 柯其其 通讯员 王雪红

  2010年,市委、市政府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更多地体现到民生的改善上。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逐渐减弱,扩大内需的政策成效日益显著,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增速加快,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市统计局城调队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058.95元,比上年增加1430.94元,比上年增长10.5%,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7.6%。

  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是拉动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收入的四大组成部分全线增长,但增幅不同。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稳步增长,经营净收入增幅较小,财产性收入增势突出。

  2010年,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稳步增长。随着经济形势向好发展,城镇居民就业增加,企业效益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增加;国家连续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的举措也直接促进了转移性收入的增长。这两项合计人均收入为14796.74元,占总收入的91.5%,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9.6个百分点,不仅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拉动城镇居民增收的主要力量。

  随着居民家庭资产的不断增多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家庭的投资渠道日渐拓宽。除了银行存款,房屋出租、股票证券、投资担保、保险等投资方式日益流行,财产性收入日趋多样化,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482.43元,比上年增长53.5%,收入增幅居收入四大项首位。

  从收入分配看,中低收入家庭生活明显改善。近年来,我市千方百计促进就业,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连年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标准、调高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等惠民政策,有力保证了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快速增长,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生活质量改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遏制,我市20%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比由上年的5.1:1缩小至2010年的4.6:1。分组数据同时显示,占调查总数20%的低收入组、占20%的较低收入组和占20%的中等收入组的家庭人均收入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9%、15.0%和10.6%,收入增幅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城镇居民消费信心提升,消费支出增速加快

  受收入持续提高和扩大内需政策的影响,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消费结构继续优化,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9931.07元,比上年增长14.2%,消费增幅高于收入增幅3.7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消费支出实际增长11.2%。八大类消费中呈现“六升二降”的格局,交通和通信类、医疗保健类、文教娱乐类、食品类、其他商品服务类和衣着类支出比上年有不同程度增长,家庭设备用品服务类和居住类支出有所减少(具体数据见右表)。

  

  城镇居民消费信心提升,平均消费倾向提高

  

  随着经济形势向好发展,受刺激消费政策的影响,城镇居民对未来经济发展走势看好,预期增强,消费信心增加,带动消费支出增长。我市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08年的61.5%,到2009年的63.8%,再到2010年的65.9%。消费倾向改变了前几年不断走低的局势,连续两年得到提高,这对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商品性和服务性消费均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服务性消费增幅略高

  

  居民消费主要由商品性消费和服务性消费两部分组成。数据显示,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商品性消费支出为7336.87元,人均服务性消费为2594.20元,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73.9%和26.1%。商品性消费比上年增长13.6%,服务性消费比上年增长15.8%,服务性消费的增长速度略高于商品性消费。商品性消费和服务性消费同时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一方面说明,国家出台的各种促进消费的政策作用显现,另一方面说明传统的“重物质”消费观念正在被新的观念所取代,“花钱买享受”成为城镇居民消费的新趋势,家庭服务社会化趋势明显。

  

  消费结构进一步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新格局转变

  

  城镇居民更加关注生活质量,温饱问题不再是生活的主要内容,以居住、交通通信、娱乐文教、医疗保健为重要消费内容的消费格局逐步形成,消费结构由温饱型进一步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转变。

  2010年城镇居民消费八大项中,人均支出排在前五项的分别是:食品类、娱乐文教服务类、居住类、医疗保健类和交通通信类,这五大类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0.7%、14.4%、13.1%、12.1%、10.5%。传统消费项目食品类和衣着类在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这两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09年的31.6%和10.3%降到2010年的30.7%和9.8%。

  

  消费热点引人注目

  

  2010年城镇居民消费八大项中增幅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交通通信类、医疗保健类和文教娱乐服务类,分别比上年增长69.9%、54.7%和18.1%。交通通信类发展最快的主要是汽车,不仅自身消费量增加,还引发了燃料、交通工具服务、车辆保险、旅游等连锁性消费。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购买家用汽车0.89辆,汽车真正开始驶入寻常百姓家。

  医疗保健类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居民用于治疗的药品、医疗费用和用于滋补保健方面的支出都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这两项分别比上年增长56.2%和39.3%。

  旅游市场的升温推动文教娱乐服务类大幅增长。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旅游的最大特点是多样化,一是乘坐的交通工具多种多样;二是出游方式自助游、团体游等多样化;三是旅游地点遍布全国直至海外。上海世博游、海南、新疆、港澳都颇受居民青睐。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户均旅游人次为1.3,比上年增长18.2%;人均旅游花费总额为418.44元,是上年的2.3倍。

  

  物价上涨对居民消费影响较大

  

  2010年我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8,其中食品类物价指数为107.5,物价上涨对城镇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由于低收入家庭食品支出占的比重较大,而近年来物价上涨又是食品类领涨,因此物价上涨对于承受能力较差的中低收入家庭来说影响更深。

  粮食、蛋、菜、油脂等属于居民生活必需品,具有刚性需求,但由于价格上涨,消费量在不变甚至减少的情况下消费金额却出现大幅增加。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大米和鲜菜的消费量基本与上年相同,但支出金额却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8.7%和15.2%;人均鲜蛋、鲜果消费量分别下降了3.3%和5.4%的情况下,支出金额却增长了9.0%和19.9%。

  据测算,由于物价上涨,城镇居民在消费方面需要多支出261元,占可支配收入增加额的18.2%,也就是说城镇居民增收总数中有18.2%的部分被物价上涨所抵消,因此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不容忽视。

金额(元/人) 增幅(%) 拉动消费支出增长(%)

消费支出 9931.07 14.2 14.2

一、食品 3053.62 11.1 3.5

二、衣着 977.24 8.7 0.9

三、居住 1301.91 -11.0 -1.9

四、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624.81 -12.2 -1.0

五、医疗保健 1199.26 54.7 4.9

六、交通和通信 1046.41 69.9 5.0

七、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1431.29 18.1 2.5

八、其他商品和服务 296.53 10.2 0.3

  康迎风/制表

  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构成表

 
3上一篇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