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踩高跷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2011年2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之踩高跷

  “青蛇”和“白蛇”跳过“许仙”。晨报记者 张志嵩 摄
  压轴节目“小儿赶驴”。晨报记者 张志嵩 摄
  西街高跷队。 晨报记者 张志嵩 摄
 

  古庙会影像

  □晨报记者 秦颖

  浚县正月古庙会的社火表演,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高跷,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远远就能看到,便于远近观赏,深受群众喜爱。因高跷表演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

  浚县古庙会上的高跷多为木质,大部分高跷都在1米到两米之间。表演者以木代腿负重表演,腰部发力带动双腿,牵动胯部、肩部和双臂协调地舞动,使整个身体有节奏地活动。

  

  看高跷就是看故事

  高跷表演的形式有20多种,庙会上老高跷艺术家告诉记者,一个完整的高跷队,共有九组人物,讲述的都是古老的民间故事或传说,但是现在因为各种原因,庙会上表演的高跷队很少完整地将所有故事表演出来。

  “头场是大金脸,第二场一般是红孩儿,第三场是挑杆,杆上有鱼有蝴蝶,武生扑蝴蝶,老渔翁捉鱼。相传老渔翁的原型是姜子牙,他的身边是手执鱼竿的美书生。随后表演的就是许仙白蛇、撑船公与货郎妇、憨老婆背夜壶。第八场是大妞和瞎子,瞎子是说书人,据说大妞从小没娘,瞎爹靠说书把她养大,她也很孝顺老爹。最后一场就是小儿赶驴,一个男艺人涂脂抹粉,扮成美女,骑一头布裹纸糊的黑驴,赶脚二小是小丑打扮。小儿调戏美女时连自家毛驴也看不下去了,又踢又咬,又打滚又尥蹶子,二小挥鞭翻跟头,这一组的表演者需要表演一连串难度很高的滑稽动作,也是高跷的压轴节目。”说起高跷,东后街的踩跷高手也是今年东后街大会首耿永杰向记者娓娓道来。

  

  高跷幕后也精彩

  今年社火表演中的高跷队有四家,顺河街高跷、东后街高跷、西街高跷和王可庄高跷,各有各的特点。“出于刻画人物和故事情节的需要,高跷人物都是根据戏曲人物画的脸谱,一方面吸引观众,另外也为配合各行当以及人物各自的性格化动作和面部表情,让观众一目了然。”西街一位在现场指挥的高跷老艺人告诉记者,每年庙会他们凌晨3时就开始给演员化装,以前都是表演到夜里11时,现在演员们也要到下午才能休息。以前的高跷表演都在土地上,现在的表演场地大部分成了水泥地面,所以有许多非常精彩的动作都没办法完成,这也是人们观看高跷表演的一大遗憾。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