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王帅 见习记者 杨杰 文/图
核心提示
每逢春节,民间社火表演会在我市的城镇农村遍地开花,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让山城区石林镇时丰村村民引以为傲的是,该村的传统舞蹈“逗金龟”2008年被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紧接着,2009年5月又正式入选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两日,记者来到这个历史文化名村,目睹了拥有300余年历史的传统舞蹈“逗金龟”的风采。
表演者年事已高,亟待寻找接班人
据资料显示,“逗金龟”由具有武术功底的二人表演,一人钻进龟壳扮金龟,一舞童手持乾坤圈逗龟。整套表演分为入场、走场和出场三部分,用时1个小时,主要动作有抛龟蛋和喷水。得知农历正月十六该村有隆重的社火表演,为了能见识到原汁原味的“逗金龟”表演,2月18日一早,记者乘车赶到时丰村。
早晨8点,集中存放社火道具的小院已挤满了正在忙着穿道具服装的表演者和前来观看的村民,现场一片沸腾,记者在此见到78岁的第三代传承人王金贵和第四代传承人王元成。当日王金贵老人身穿碎花布马褂、红色灯笼裤,脚蹬一双黑帮白底布靴,这是舞童的扮相。老人虽年事已高,但身体很灵活,还有股老顽童的精神。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背负60余斤重金龟的扮演者王元成已经60岁。与舞童相比,金龟扮演者要长时间半蹲着行走,对体力和灵活度要求更高,记者不禁为他们随后的表演捏把汗。
9点钟,震天的锣鼓敲起来,王金贵老人帮多年的老伙伴王元成绑紧道具后,排在队伍最前面出发了。村民们也纷纷从家里出来涌向村中的小广场观看表演。“逗金龟”是当天所有社火表演形式中最抢眼的,乐器响起,只见王元成驾着金龟跟随王金贵老人手中的乾坤圈左右摇摆,保持半蹲行走的同时,还不时跳跃、爬行、直立;在舞童的引逗下,龟颈时而伸缩,龟身四周的30多串铜铃在晃动中不断发出清脆响声。
金龟扮演者一般都是两人接替表演,衣着随便,只要不怕脏和累就行,而舞童的扮演者要求是英俊勇敢、有一定武术功底的小伙子。为何没有年轻人来传承呢?两位老人告诉记者,“逗金龟”表演者年龄要求至少在十七八岁,但目前时丰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在上学,成年人在外打工的比较多,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王元成说:“明年春节我就不打算演了,体力不行了,只要村里年轻人愿意学,我就乐意教。”
王金贵正在表演“逗金龟”。
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孕育金龟舞
制作技艺彰显农民智慧
申遗历时二十余载,
凝结艺人心血
虽然“金龟舞”历史比较悠久,但真正有较大影响力是在1984年。1984年,“金龟舞”赴省城演出,受到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引起了政府部门和文化工作者的重视。1985年,王占江深入时丰村调研,开始着手搜集资料。历时两年多的走访,王占江将“金龟舞”起源、演变、表演等传承过程整理、修改加工成手稿,1986年报送上级,被收录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卷河南分卷》,并出版。
2008年,王占江将“逗金龟”项目报送山城区文体局,最终经过市级多位专家评定,成为我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09年5月份,“逗金龟”项目入选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王占江告诉记者,他个人乐于扎根在基层,做文化保护工作。提及“逗金龟”的传承问题,他希望政府部门能多加重视这些遗留在民间的“瑰宝”,呼吁年轻人参与到这种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创新中,让民间艺术代代相传。
“金龟”到底长什么样?2月17日下午,记者在村民王福喜的带领下,在时丰村集中存放社火道具的一处院落里看到了这只久负盛名的“金龟”。该“金龟”龟壳长2.8米、宽1.2米,由竹篾、布料、塑料管和钢管、铃铛组成。墨绿色塑料布上喷绘着生动的龟纹,而用竹篾、塑料管和钢管支撑起的骨架将金龟打造得惟妙惟肖。除了金龟的颈部可以伸缩、摇摆外,表演者还可以模仿金龟撒尿、喷水和下蛋等动作,这也是“逗金龟”最滑稽可笑、彰显艺人高超演技的地方。王福喜掂起比人还高的金龟说:“这只金龟起码有60斤重,表演者背上又大又笨重的它,还要摸爬滚打,表演撒尿、喷水和下蛋等动作,这体力活儿一般人干不了!”
如此繁琐的动作,表演者是如何完成的?记者掀开龟盖才知道,一支用塑料管做的喷水管附在支架上,辅助完成撒尿、喷水等动作;扔龟蛋寓意繁衍生息,也是为了与群众互动,增加趣味性,据介绍,以前的龟蛋是用泥土捏成蛋状,外裹一层金色纸做成的,为了减轻表演者的负重,如今的龟蛋用乒乓球来替代。
舞蹈的另一角色逗龟者,即“舞童”,还需要手拿一个用红布缠绕的竹条制成的乾坤圈,逗引金龟做出各种表演动作。
王福喜告诉记者,他们村这些年表演用的金龟都出自纸扎世家的马成学之手。现年57岁的马成学,祖辈五代都是纸扎艺人,他十几岁就会扎金龟。记者在马成学家中见到了一只已经退役的金龟。这只金龟是用帆布做成的,上面用清漆涂出龟壳形状。马成学介绍说,当年在生产队时,物资条件紧缺,他都是用纸扎、手绘;1982年以后,才开始使用质地密实的帆布做金龟,然后用漆手工上色;现如今,有了喷绘技术,他只需要用竹篾、塑料管和钢管扎出框架,但这至少要用8天时间。为了让喷水管的射程更远,老马在制作上费了很大功夫。老辈人用芦苇杆和猪膀胱当喷水管,但水量少、射程近;老马不断改进,最后,将较软的矿泉水瓶和输液管相互配置,喷水射程能达两米远。
时丰村,古称“石缝屯”。该村孕育着深厚的夏、商、周历史文化,村南古老的羑河岸边仍保留有古摩崖石刻,民间还保存有历朝历代的碑刻石雕及建筑等。自安阳西高穴村东汉大墓被有关方面宣布为曹操墓以来,时丰村的“魏王墓”在沉寂多年后也一度成为世人关注的对象。时丰村现遗存有古柏苍翠的神道岗、白马寺、菩萨庙、观音堂、八卦楼、三关庙等遗迹,曾吸引考古界多位专家前来实地考察和调研。由于临近羑河,该村古代水陆运输发达,居民生活比较富庶。后人欲求天地祥和,五谷丰登,时时丰收,后将村名改为现在的“时丰村”。据村里老人描述,300年前,金龟舞就在该村流传。
“逗金龟”何以出现在时丰村呢?记者调查发现,起源说法不一。
一说源于祭祀活动。在去时丰村之前,2月17日上午(农历正月十五),记者见到了“逗金龟”的市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人——山城区石林镇文化站站长王占江。王站长提供的资料显示:传说古时的羑河波涛汹涌,时常泛滥成灾,淳朴的乡民们原以为是河内的龟、鱼、虾、蛤蚌在作怪,就采用纸扎、剪纸的形式制作出像龟、蛤蚌等样式的玩意儿,像请龙神一样将其在街道戏逗玩耍,并作为一项避灾驱邪的活动长期延续至今,演绎成如今的民间娱乐形式。
一说是从民间神话演绎而来。记者在时丰村走访了解到,老辈人还记得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的时丰村周围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村西头有个芦苇坑,坑里有一只金龟,民间传说“水漫金山寺”中的白蛇就是从这里邀请金龟驾水相救,将浙江的金山寺冲到鹤壁的。还有一说是,表演“逗金龟”是为了纪念《西游记》中帮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渡河驮经书的神龟。
羑河岸边的民间舞蹈“逗金龟”为何只扎根在这样一个村落,没能像高跷、背阁等表演形式在羑河两岸广为流传呢?
包括“逗金龟”传承人在内的多位民间艺人,没有一个能给出确凿原因。但是记者调查后发现:金龟舞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人文历史背景、金龟制作工艺需求、表演者自身素质等多方面要求合为一体,即“天时地利人和”,才造就出这样一种流传300余年的民间舞蹈。
据了解,“逗金龟”又称“金龟舞”,在乡间俗称“玩大鳖”,始创于1700年,如今已传到第五代。据老人们讲述,“逗金龟”的创始人——该村的一代纸扎艺术家王有花,最早开始巧妙地把纸扎艺术运用到民间舞蹈服装道具上,制作出了憨态可掬的金龟;而深受历史文化熏陶的时丰村村民将其代代相传,至今,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形式。
第三代传人、87岁的王春茂老人回忆,从他记事时起,只有时丰村有“逗金龟”表演,如今的金龟造型、配乐依然沿袭传统。“我从十几岁开始就一直参加村里的逗金龟、耍小车、五小鬼闹判官等故事表演。今年腿脚不灵便了,就搞些捆绑道具的后勤工作。”精神矍铄的王春茂老人说,即使在上世纪战火纷飞的年代,村里人还到安阳等地义务表演“逗金龟”,没有中断过。
曾参与逗金龟申遗调查走访工作的46岁村民王福喜称,自打他记事起,每逢春节,“逗金龟”表演都会吸引周边村的很多人赶来观看,“当时打麦场都被人围了好几圈,挤都挤不动。”“文革”期间,“破四旧”口号迅速涌向全国,“逗金龟”一度被禁演。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沉寂十年的“逗金龟”重焕生机,村民们又走出家门演“故事儿”。
据了解,时丰村的社火表演种类多达十几种,演出阵容最多达到300人,历史悠久、种类多、规模大,在方圆百里很有名气,曾有人来此请他们到汤阴县教授技艺,但唯独“逗金龟”不传授,“因为这是时丰村的专利”。
战火纷飞的年代,生命力依然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