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陈琨
心情复杂地看着《人民日报》等诸多媒体报道的“中国七成家庭自我用药不当”的调查结果。
先是心里带着点“阿Q”似的安慰:原来,如我一样经常拿着药看着与“适应症状”差不离就吃、就抹的,大有人在,且还是大多数;接着就惊出一身冷汗了:看看专家警告的“不当用药”的诸多严重后果——比如那个被很多人当成“包治百病”的去痛片,竟有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
“是药三分毒”这道理,我们都懂,怎么偏偏“知易行难”呢?而且偏偏,还是自己给自己“吃错药”?
源于同家调查机构的另一数字称,我国存有备用药品的家庭比例在78%左右。自1988年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创建起,自我药疗在我国已经走过了20多年。但经过20多年的“培养”,中国居然还是一个“集体性药盲大国”,甚至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这何等痛心而窘迫!它令大家不得不思考:用药安全的整体环境,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集体性药盲”现象,该怎样迅速扭转?
自我用药带有浓烈的公民个人主导色彩,但用药安全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事,涉及诊断、开方、配方、给药、服药等管理环节;而用药也绝对是门很讲究很专业的学问,所以,“专业指导”尤其重要而必须。
在美国,药师的公众信任度超过了牧师——这一方面反映美国药师的职业水准,一方面也说明,美国民众对药师的依赖度很高。在台北,有个著名的“药师公会”,成立60多年了,4000多名会员全是来自药师领域的义工,他们主要致力于医药分业推动、持续教育、参与民众用药安全,声誉颇高。
反观国内呢?我们的药师,大多蜷缩在医院、机构、药房中,少有人面向市民、村民,指导居民用药,监督医生处方。而个别医生常会为回扣乱开药,基层单位对药品的管理普遍不重视,医药管理法律还存在缺陷,这些现状都进一步加剧了用药安全的风险与危害,加大了公众掌握恰当用药的难度系数。
没有人愿意“吃错药”。人们苦恼且无助的是,不知道怎样才算“正当用药”?如果,那些遍布大街小巷的药店里,药师能对每一种非处方药用法进行专业而详细的指导;如果,人们在自我用药时,遇到不懂或疑问处,便能随时拨打用药咨询热线,并及时得到热心、准确的服务;如果,我们的医生都能“对症下药”……可以肯定,“吃错药”现象会少许多。
但愿这些“如果”,能很快变成现实。
oice
公民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