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逝世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2011年2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逝世
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享年87岁
  ▲温家宝到医院看望朱光亚。(资料图)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朱光亚同志,因病于2011年2月26日10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在中国数十年国防科技发展的辉煌历史中,特别是早些年,朱光亚除了他的名字以外,其余的都不见经传,即使是在“两弹一星”元勋的行列中,他也是被解密最晚的。加之他为人低调,更使他一直远离媒体,闭口或很少谈及自己,以至于成为谢绝采访的所谓“神秘人物”。

  朱光亚,1924年12月生,湖北武汉人,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4月参加工作,1970年6月入伍,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博士,研究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曾参与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和研制,后又相继组织实施了核电站筹建(如秦山核电站)、核燃料的生产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计划,并参与了“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还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曾获何梁何利基金1996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4年12月,为表彰朱光亚对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生平·成就

  一起共事好几年,您是我的老朋友,更是我的老师。不管是在学术上,还是人品上我都尊敬您。———2010年8月温家宝总理看望朱光亚

  

  1953年底我写毕业论文,那时朱光亚是指导老师。他讲课很细致,当时是我们系最年轻的教授。他到朝鲜战场上做翻译,还在抗美援朝战争上立了三等功。到我们这里教书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他是英雄,所以都很崇拜他。———著名物理学家、原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

  

  如果把理论部主任邓稼先比作“中国的汉斯·贝特”,那么,当时作为主管科研工作的领导,朱光亚可以被称为“中国的奥本海默”。———核武器理论研究所原科技委主任郑绍唐

  

  在高层决策领导岗位,从技术的角度看,我个人认为他起着诸葛亮式的重要作用。 ———曾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的胡思得院士   他们说

  朱光亚

  相关链接

  23位“两弹一星”元勋仅剩十人健在

  朱光亚走了,为我国科技事业奋斗的“两弹一星”元勋们又陨落了一颗。细数共和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还有10人健在。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当时,7人已过世,分别是: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此后,又有6人过世,分别是:吴自良、陈芳允、杨嘉墀、彭桓武、钱学森、朱光亚。

  目前仍健在的有10人:程开甲、黄纬禄、屠守锷、王希季、王大珩、于敏、孙家栋、任新民、陈能宽、周光召。

  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除钱骥、周光召、于敏3人,其余都在国外学习或工作过。钱骥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周光召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因杰出成就后被多所世界知名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称号;于敏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

  他的细腻 饭桌上传递清凉

  在没有空调的年月,电风扇也不普及的时候,夏天全家人吃饭,围坐一桌,只要朱光亚在家,他都会亲自为大家摆好家中的台式电风扇。当电风扇转起来的时,他还要观察一下它摆头时是否能吹到大家,因为这样全桌人才会都感受到清凉。要是电风扇只往一个方向吹,他就会放下碗筷去调整角度,而且是不厌其烦。

  他的幽默 板门店练吐烟圈

  其实,沉默寡言的朱光亚,也有幽默的一面。有一次,在核武器研究院开会,休会时他抽空点燃一根烟,吐出一连串又圆又大的烟圈。身边同事十分好奇,朱光亚幽默地说,能吐出如此“高难度”的烟圈,这要归功于板门店谈判。抗美援朝时期,他在板门店停战谈判上担任代表团的外文秘书和高级译员。由于谈判陷入僵持阶段,双方保持沉默,一言不发,中方看着美国人一支接一支吸香烟、一口接一口吐烟圈,于是也相互递烟。朱光亚就在这时学会了抽烟和吐烟圈。

  他的低调 捐百万港元不声张

  1996年10月,朱光亚荣获了“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奖金为100万元港币。他捐出全部奖金,作为中国工程科技奖助基金,并反复叮嘱周围的人,这件事千万不要张扬出去。他自己撰写的文章中,总是能读到一大串别人的名字,淡泊名利是他的一贯主张,“事情是大家做的,我个人只是他们中的一员;或者这是我应该做的,这是大家的智慧。”

  1998年朱光亚离开中国工程院领导岗位时,又再三叮嘱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办公室里所有用公费购买的书籍、资料,一册也不许带走,一定要一件一件整理登记后交上去。

  他的情怀 写信唤学子归国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人民政府在向我们召唤!”“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我们还犹豫什么?彷徨什么?我们该马上回去了。”

  1950年在美留学的朱光亚牵头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刊登在《留美学生通讯》第三卷第八期上,在留学生当中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密执安大学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回到了新中国。

  他的梦想 投身核物理

  1945年7月,美国新墨西哥州,原子之火冲天而起,人类进入核时代。当时国民党政府也想搞原子弹,他们派出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三位科学家赴美考察,并要求每人推荐两名助手去深造,其中吴大猷推荐了朱光亚。

  1946年8月,一行人怀揣梦想赴美,不料美国根本不向任何人开放原子能技术。现实让朱光亚认识到,作为中国人一定要发展自己的核物理。他选择进入密执安大学,从此与核物理结下不解之缘。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看着升腾的蘑菇云,一向刚强内敛的朱光亚不禁潸然泪下。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