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滨区:说事拉理促和谐
今年住院大病报销率
力争达70%
超速50%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下一篇4 2011年3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淇滨区:说事拉理促和谐

 

  新华社播发文章《群众“义务评事会”说事拉理促和谐》

  介绍我市淇滨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功经验

  核心提示

  廉小麦开在村里的日用品代销点是全村人平时拉家常、谈论“新闻”的地方。廉小麦发现,村民谈论的“新闻”内容近年来有了很大变化——“以前谈的都是最近村里吵架、打架的事,现在都在谈怎么挣钱、过上好日子。”

  村里“新闻”内容变积极,归功“义务评事会”的建立

  廉小麦是鹤壁市淇滨区大河涧乡谭峪村人,该村群众谈论“新闻”内容的转变源于2004年该村建立的“义务评事会”制度。据了解,2006年以来,淇滨区各行政村全部建立了“义务评事会”,实现了群众的矛盾群众评,通过群众间的说事拉理顺畅了民意、民情、民智渠道,消除了基层的不稳定因素,有效促进了基层农村的和谐稳定。

  “义务评事会”即每村由村民和村委会共同推举5到7名懂政策、德高望重、热心服务群众的老干部、老党员担任义务评议员,成立“义务评事会”,依据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对村务和民事纠纷进行独立评议,并形成书面意见,督促矛盾解决,乡村两级干部只负责提供法律、政策指导,不干预评议过程。

  利用“村头”、“田头”和“灶头”,潜移默化解决群众矛盾

  淇滨区大河涧乡是“义务评事会”的发源地。该乡司法所所长刘红玉介绍,“义务评事会”实施前的2004年,司法所受理案件高达20多起,大部分案件都是由琐碎的邻里纠纷引起的,容易“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邻里纠纷让乡村干部投入了大量精力,但效果并不理想。

  2004年,大河涧乡窑洞村3名老党员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解决了因为邻里纠纷搁置3年多的修路问题。之后,大河涧乡开始摸索试行运用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排查调解邻里矛盾的“义务评事会”制度。一年下来,试点村的邻里关系、民风发生了有效变化,民转刑案件大大减少。2006年,鹤壁市淇滨区开始在全区推广义务评事会。

  在谭峪村支书孙有林看来,义务评事会利用德高望重的家族长辈调解邻里矛盾,几句话就能解决以前因为村民拌嘴可能造成的打架流血等冲突,是因为这一做法符合农村的社会实情,具有便民、亲民和不收费的优势,利用“村头”、“田头”和“灶头”等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就能消除矛盾。

  制度促和谐

  村民都增收

  据了解,作为该制度最早试点的谭峪村因为和谐稳定,还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该村2008年被评为乡里的信用村,村民小额贷款便利后,人均收入从500多元提高到了1300多元。

  淇滨区组建“义务评事会”以来,全区形成了以义务评事会为载体、以村级信访接待为基础、以人民调解委员会为纽带,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工作格局。

  2006年以来,全区义务评事会共开展义务评事上千起,防止民转刑案件400余起,全区出现了一批“零上访”“零案件”的和谐村,2009年该区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荣誉称号。

  (据新华社郑州3月9日电)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