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来点儿真相教育
局长“微服私访”的给力与乏力
崔炳文 著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下一篇4 2011年3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来点儿真相教育

 

  □李鹏

  

  11岁男孩小昂在学校门口捡到了一枚戒指。在询问失主时,某午托部一位接孩子的刘女士说她知道是谁丢的,便拿走了戒指,说会帮忙还给失主。当记者拨通刘女士提供的失主电话时,却发现两人说法互相矛盾……(本报3月14日4版《是谁丢了这枚戒指?》)

  无人喝彩,甚至不明不白,瞧这好事做的!落得这般田地,不仅十来岁的小孩不好接受,搁你你愿意?对于戒指归属以及转交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的说法,连热情的刘女士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里咱也莫以小人之心乱加揣摩了。

  问题是,11岁的小昂,他有质疑的权利,有知道真相的权利!因为他付出了真情,同样有权换回真情。否则,你敢保证小昂以后成了大昂、老昂的时候,他为人的真情都不减一分甚而大打折扣?

  戒指终究要戴在手上。只不过目前刘女士关心的是,快点儿避开这枚据说戴在别人手上、 “根本不值钱”的戒指给她带来的“这么多麻烦”——我想刘女士会很快求得内心的平静,只要如她所言“出于好心”;小昂关心的是,这枚“应该不便宜”的戒指是否戴对了地方——以目前的情势看,这个恐怕永远都不可能弄清;而在下关心的是透过这枚归属真假莫辨的戒指,该怎样教育我们的下一代,留住一份真情。

  实际上多少年来,我们的国民教育,缺乏真相这一课。自打学前教育开始,我们就在有意无意模糊猫和老鼠、大灰狼和喜羊羊的界限,难道不知道有“天敌”这个概念?从迈进小学校园到走出大学校门,大多数“公仆”的儿孙与“主人”家的子弟形成越来越大的反差,我们的政治教科书为什么总是避而不谈?当毒奶粉、毒疫苗、大头娃娃、结石宝宝活生生涌现出来时,为什么总有某个权威部门站出来“辟谣”?而真要发布有关群体性事件信息时,一些地方和部门又为什么偏爱使用“少数不明真相群众”这样的字眼?

  残缺的教育,必然会抹杀探究真相的智慧,削弱面对真相的勇气。不难看出,当小昂不听任何描述,就把捡到的戒指示人时,这场荒诞剧就开演了——这当然错不在孩子。假若我们的教育少些粉饰,多些理性;少些美丽的谎言,多些真相的披露,我们的孩子就会多些置疑,少些轻信。一旦真情不能换真心,往往也更容易修复伤痛,重构支撑我们社会的真情。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