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化产品集体涨价是“垄断趋利”?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2011年3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化产品集体涨价是“垄断趋利”?
网民强烈质疑日化产品集体涨价行为
法律专家指出:一旦有相关证据,消费者可提起诉讼

  上海某超市日化产品货架,外资企业产品占据显著位置。新华社发
 

  “联合利华、宝洁、纳爱斯、立白等日化用品生产企业的大部分日化品牌都将提价,平均涨幅高达10%左右,多个品牌的洗涤用品价格已经上涨。”——这个消息日前一经传出,迅速引发网络强烈关注并催生了一个网络热词——“日不落”。

  网民强烈质疑:日化企业集体涨价,是否涉嫌垄断?在中国政府大力平稳物价的背景下,某些外资企业敢跳出来率先涨价的“底气”,是否源于已经垄断中国市场的“自信”?

  专家建议,对于放开定价、自由竞争的商品行业,政府部门应善于运用已有的法律武器,在垄断暴利、价格联盟等可管理领域提前进行风险预判应对,消费者则应以成熟理性的心态对待,而民族品牌的振兴强大则是改变被动局面的根本出路。   日前,有消息传出,日化企业正在掀起近3年来最大规模的涨价潮。从下个月开始,市民购买洗衣粉、洗发水、洗洁精、香皂等洗涤类用品的支出要“往上走了”,宝洁、联合利华、立白、纳爱斯四大日化品牌旗下的日化用品不约而同将集体涨价。目前北京一些大型超市和商场已陆续接到了厂方的提价通知,提价幅度在5%至15%。其中洗衣粉类产品的涨幅为10%。

  北京华堂商场方面称,联合利华的调价通知已经到了,预计从4月1日起调价,涨幅为10%左右。涨价的名单囊括了力士、奥妙、金纺、旁氏等消费者常用的品牌。卜蜂莲花采购部门也向记者证实,根据厂家的通知,调价将从4月开始,提价幅度在5%至15%。涉及飘柔、力士、夏士莲、碧浪、汰渍等几乎所有消费者熟悉的日化品牌。

  有超市负责人表示:“这次涨价涉及的品种和品牌相当多,如此大规模还是第一次见。”   多家超市日化用品将涨价   联合利华大中华区副总裁曾锡文向新华社记者确认,下个月多家日化用品公司产品价格将上调10%左右,主要是因为上游原材料石化产品、植物油、无机化工产品等近期平均上涨了40%左右,直接带动日化用品成本增加约20%,因此日化用品终端销售价格上调压力较大。

  外资企业提价引发本土企业相继跟进。业内人士介绍,在日化用品行业,调价已经环环相扣——小型日化企业跟着本土强势日化企业调,本土强势日化品牌跟着跨国巨头调。

  曾锡文称,并不存在日化用品公司联合涨价一说。日化用品是个充分竞争的行业。日化用品一般在1年~2年间通过推出新产品的方式提一次价,现在是“逼不得已才采取直接提价的办法涨价”。

  广州浪奇证券代表张晓敏也否认联合涨价一说。“公司尚未接到调价通知,也不会跟风调价”。   网民“坤艺”:宝洁、联合利华、立白、纳爱斯四大日化品牌旗下的日化用品将不约而同集体涨价——他们是怎么做到集体涨价的?

  网民“侠之大者”: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个真相,为什么会出现集体涨价,为什么日化巨头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同时下发调价通知书?   四大巨头集体涨价是否涉嫌垄断   一些日化企业公开“晒成本”:表面活性剂自去年9月以来每吨上涨超过60%;塑料包装的主要PE材料自去年8月以来上涨24%;因油价等费用的增加导致物流成本上涨5%以上;零售终端费用上涨了10%~15%……

  对此,部分网友并不完全认同。有网友用流行的“咆哮体”质疑:“电视黄金时段的广告都是日化用品!你减少点广告投放行不行啊!!”

  尼尔森调查显示,2010年全国广告投放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宝洁、欧莱雅和联合利华,全是日化品牌,在春节期间省级卫视上,也是化妆品和食品、饮料共唱主角。数据显示,对广告行业的增长贡献最大的是化妆品、浴室用品。

  日化专家冯建军表示,很显然原料成本所占比例只在一两成,主要的成本集中在营销渠道推广、人工等方面,这部分的整体上扬才是更加直接的涨价原因。去年以来由于各地工资普遍提高,广告和促销员等营销费用占据成本的50%~60%。

  有法律专家指出,一旦有证据表明这次涨价的背后有垄断和串通因素,消费者可以提起诉讼,并建议国家发改委密切跟踪调查日化集体涨价一事。   很多网民质疑:如果说是石化产品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引发涨价,为何2008年6月国际油价达到147美元/桶时没见集体涨价,而现在国际油价每桶只有100多美元就撑不住了?   是“消化成本”还是“垄断趋利”?   专家提出,在查清商品涨价事实真相的同时,要思考如何应对强势价格话语权,防止行业巨头兴风作浪是我国市场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研究所所长黎友焕认为,目前在中国的洗涤用品市场,宝洁、联合利华、立白和纳爱斯四大巨头,几乎占据了全国八成以上的市场,这意味着消费者的自主选择空间减小。“因此,相关方面有必要调查一下,四大巨头是否形成了垄断?在一些放开定价的商品领域,对垄断暴利、价格联盟等可管理领域提前进行风险评估预判。就在本月,西班牙对宝洁、欧莱雅等8家企业,以垄断为由开出了5000万欧元的巨额罚单,这是给我们的一个提醒。”

  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新闻部主任曾志中则表示,消委会在密切关注事件的发展。他同时表示,面对市场波动,消费者应更加理性对待,不能“闻涨就慌”。

  有专家指出,这次事件也再次提醒国产品牌应抓住机遇,振兴强大,这才是改变强势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垄断市场的根本出路。更何况,日化行业经过多年发展,一些好的国产品牌质量不逊于外资品牌,只要加强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就有可能成为市场主导力量。

  (综合《北京晚报》、新华社、新华网消息)   振兴民族品牌争夺市场话语权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日化用品中高端市场上已完全是外资品牌主导,以洗护发用品为例,宝洁旗下有飘柔、潘婷、海飞丝等品牌,联合利华有力士、夏士莲,而本土品牌势力微弱。

  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消费需求,中国的日化行业被外资视为兵家必争之地,市场规模高达2000亿元左右。在市场竞争中,外资品牌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据日化专家冯建军估算,宝洁在中国的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元,联合利华和欧莱雅都在100亿元左右。而国内数千家日化公司,大部分销售规模在1亿元以下。

  以洗发水市场为例,基本形成“两宝一华”的格局(宝洁、丝宝和联合利华)。丝宝旗下的舒蕾作为国产品牌的一面旗帜,鼎盛时期曾坐上过城市洗发水市场的第二把交椅。但随着丝宝日化在2007年被德国拜尔斯多夫公司收购,洗发水市场的外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

  “巅峰时期宝洁一家的市场份额超过50%,现在虽有所下滑,但也应该在30%以上。加上联合利华,两家巨头的市场份额估计在50%~60%之间。”亚洲PHPC咨询公司总经理谷俊说。

  上海日化协会秘书长金坚说:“和外资品牌比,国产日化品牌实际上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竞争地位。比如,在超市卖场等主流渠道中,由于供货商需要缴纳进场费,因此那些强势品牌往往占据了最好最大的位置,而很多国产品牌则被搁置在角落中,消费者很难看得到。”

  值得关注的是,巨头们还在加紧动作,向国产品牌固守的中低端市场进行渗透。如宝洁数年前就推出9.9元的飘柔洗发水,并以此作为“下乡”运动的急先锋。上海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晓斋建议,从事先预防的角度来说,商务部应该对外资并购加强调查,防止单一企业占领市场垄断地位。

  “其实,日化行业经历这么多年的发展,同质化的倾向已比较明显。”金坚建议,相关机构可以站出来,发布一些中外日化品牌在质量上的比较数据,客观上起到引导消费的作用,同时提振消费者对民族品牌的信心。   上海网民“小小非相”:民族日化企业不是被挤垮,就是被卖给老外了,现在自然是人家说了算。

  一位福建网民表示:外资为何收购中国日化企业?现在看出来了吧,慢慢割肉,知道痛已经来不及了。

  不少网友担忧,面对外资品牌领衔涨价的局势,弱小的国货市场会不会最终全面沦陷?   外资品牌领涨,国货全面沦陷?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