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城皇城相府与北京紫禁城还真有点缘分。北京紫禁城系明永乐五年(1407年)开建,1421年完工;而陈廷敬先人陈林是1429年迁入山西阳城县中道庄(今皇城相府)落户安家的。紫禁城总面积达724000多平方米,皇城相府面积恰是它的1/20,约36500多平方米。紫禁城和皇城相府内城同样近似长方形。紫禁城有房屋8700余间,皇城相府为650余间,约是紫禁城的1/12。过去,紫禁城外城被城墙环绕,皇城相府也是内外两道城墙,并同样高十余米;所以把它看成微缩的紫禁城也未尝不可。当然从规模、用料到皇家气派与紫禁城不可同日而语。皇城相府景区占地近10万平方米,分内、外城两个建筑群。因时间跨明、清两代,故建筑风格迥异。内城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因明末社会动荡,为防农民军而建,名为“斗筑居”,占地11565平方米。布局坐东朝西,为不规则长方形。城墙宽71.5米,长161.75米,周长466.5米,高12米,厚度约2米~3米。城墙砌垛口200余个,堞楼7座,设5门,但只开西、北两门,其余运货。内城多为明代构筑,有大型院落16座,以陈氏祠堂为中心。为何要以祠堂为中心?人们知道,“礼”源于原始宗教,由祭祀礼仪发展而来。在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系和制度的古代社会,在儒家心目中,礼是维系宇宙和社会秩序的准则。《礼记·曲礼》曰:“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居室后之”。因此在封建社会,礼制性建筑的地位,远在实用性建筑之上。
在陈氏祠堂周围,分别建有御史府、容山公府、树德居、世德居、明祠堂、麒麟院、屯兵洞等建筑。清时扩建外城铺石板路,路旁两座牌坊原为建内城时竖。正楼匾刻“冢宰总宪”,边楼匾刻“一门衍泽,五世承恩”,字牌镌刻陈氏家族的官职功名。外城主要建筑有冢宰第、管家院、内宅、小姐院和花园。内外城墙以南建有南书院、花园、九曲桥、状元桥、快哉亭和西山院、春秋阁、文昌阁、魁星阁。由魁星阁向东拾阶而上,曲径通幽,路旁建有飞鱼阁、转谷楼、八卦亭、祖师庙,山顶建有文峰塔,登塔可眺望皇城全景。可惜除南书院保存至今外,其余建筑今已荡然无存,十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