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墓地是否可行
无烟清明寄相思,
挺好!
生为房奴 死为墓奴
崔炳文 著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下一篇4 2011年4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络墓地是否可行

 

  □侯江

  

  清明节是纪念逝者的日子。可是,据新华社报道,清明节前,一些网站、论坛分别推出了自撰“墓志铭”的活动。仅在网易微博“清明节——写给自己的墓志铭”专版上,从3月30日开始,网友已发布了2800多条“我的墓志铭”,平均两三分钟就有更新,不少人的“墓志铭”还引来了众人围观讨论。(详见本报今日13版)

  反省,从来都是好事。曾子说,他一天要自省三回。朱熹后来就告诉大家,“曾子一日三省,则随事用力。”过清明节的时候,好好审视一下自己走过的路,总结总结,哪怕就是发发感慨,应该对将来的日子都很有帮助,虽然做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比较难,但是调校一下生活的准星儿,还是有可能的。

  不过,这些有闲心写网络墓志铭的人中,估计没几个真面临生死交替的问题。如果想到了最近公众聚焦的殡葬业暴利问题,死亡也就真变成了一道实在无解的难题。逃避它真的很难,但面对它,难度也没小到哪儿去。

  现在公墓用地越来越紧张,不远的将来,人们可能真的要面对“无墓可葬”的局面。4月2日,民政部举行《殡葬绿皮书》发布会,发布《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1)》,强调要加强立法研究工作,推动相关殡葬法律法规出台。管理是必要的,但是为逝者安息,活人得想新的办法。

  既然大家能写“网络墓志铭”,也许,在网络建墓园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能。海葬等新的殡葬方式遇到瓶颈,除传统的“入土为安”观念外,人们可能还会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的场所纪念逝者而不安。假以时日,当土地利用问题让人们再也无法回避,当更多的人对于殡葬方式的理解再一次飞跃,网络墓园也许可以会成为人们纪念逝者、寄托哀思的固定场所,且绝对经济实用有利环保。博客、微博已经成为不少人网络生存的家园和别墅,那么,网络墓园,也会慢慢变得不那么遥不可及。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