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愿接受调查的“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者”。
所谓“阴性艾滋病”
指自称染上病毒者普遍都有与艾滋病感染极为类似的症状,但经多次HIV检查仍显示阴性,临床报告显示他们是“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艾滋病恐惧症
(俗称恐艾症)
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综合恐惧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心理障碍。
从3月底至今,关于所谓“阴性艾滋病”(“阴滋病”)的报道引发公众关注。4月5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表示,“阴性艾滋病”只是恐艾症状。6日晚,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向媒体通报,中美两国实验室对上述人员的检测均显示艾滋病抗体为阴性,且尚未检测到相关致病病原体。
4月4日 香港媒体称,患者感染“阴性艾滋病”后会出现淋巴肿胀、皮下出血、舌苔生绒毛等症状,且无法根治,内地至少有六个省市发现该病毒。
4月4日 广东媒体就此调查时发现,很多医院都曾接触过这样病例,患者大多有过高危性行为。
4月5日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透露,“阴性艾滋病”只是恐艾症状,并无未知病毒。
4月6日 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邓海华通报,中美两国实验室对上述人员的检测均显示艾滋病抗体为阴性,且尚未检测到相关致病病原体。
据邓海华介绍,2009年6月以来,陆续有群众向卫生部反映,称自己出现了类似艾滋病急性期症状,认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未知病毒。卫生部对该人群反映的问题高度重视,立即组织有关机构积极开展接访、调查和咨询等工作,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和要求,解答他们的疑问。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还通过信函、电话、网络等方式解答他们的疑问,介绍了相关知识。
2009年7月,中国疾控中心开始启动相关调查工作,但因匿名的原因,该人群基本情况不甚清楚。2009年9月~2010年1月,中国疾控中心专家通过网络与该人群取得联系,并招募了59名自愿接受调查的“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者”进行了第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人群艾滋病抗体检测均为阴性,未检测到相关致病病原体,缺乏新病毒或未知病原体感染的证据。
考虑到调查对象自述症状与XMRV病毒(异嗜性鼠白血病病毒相关病毒)导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症状相似,59名调查对象均检测了XMRV病毒,结果均为阴性。中国疾控中心将检测结果和初步结论向该人群作了说明,但未得到该人群认可。
后中国疾控中心又将采集的血液标本送美国相关实验室进行病原学检测。目前美方反馈称,已经检测的样本艾滋病抗体均为阴性,尚未检测到相关致病病原体。 59名自述疑似患者均未查出病
在第一次调查的基础上,卫生部又组织专家制订了“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并于2011年2~3月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和广东6省(市)开展了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目前共调查了40人,其中包括曾参与过第一次调查的15人。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分布于不同的市、县,未呈现聚集性,也未发现调查对象之间存在共同的体征和互相传染的情况。
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现,调查对象血常规结果基本正常。大部分调查对象及密切接触者均能正常工作和学习,一年内仅2人因扁桃体疾病住院,未出现因其他严重疾病而住院或死亡的情况。
综合两次调查结果,卫生部专家认为,目前可排除该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没有证据表明该人群所述疾病具有传染性和聚集性,没有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支持该人群患有某种传染性疾病。 仅2人一年内因扁桃体疾病住院 从亲身接触中,谢永标发现,很多患者存在着激烈的内心冲突。他们大多有过高危性行为,而这往往在他们的道德标准体系中是“不道德行为”。
“发生性行为,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是‘本我’的需要,而‘超我’在道德层面指责他们,‘你这样做不对,是要受到惩罚的’。”谢永标说,最后道德战胜了本能,他们在潜意识中选择了“得病即受惩罚”,是对错误行为负责,以此来为自己的行为开脱,逃避内心的折磨。
谢永标说,实际上,这是一种内心防御机制的合理化,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宁可让自己变成内心最恐惧的“艾滋病病人”。
在他接触的病人中,根据程度不同,轻者为“疑病症”,即“一会儿相信自己的‘有病’感觉,一会儿相信医生的‘无病’诊断”。重者则表现为偏执型精神病,“无论检测结果如何,他就是不信,会用各种证据来证明自己有病。”
谢永标说,对于这些恐艾症患者,医学专家的结论和检测结果重复百遍也是无力的,他们最需要的是接受心理治疗,打开心结,弄清楚是什么经历、哪些内心冲突,让他们陷入“恐艾”的迷思中执迷不悟。 恐艾症患者
需心理治疗 据新华社电 近日,一些网络论坛出现所谓“阴性艾滋病”的网帖,发帖者称感染不明病毒后出现类似艾滋病的症状,但血液检测HIV却呈阴性。针对网民的疑问,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疑问一:“阴性艾滋病”说从何而来?
[权威回应]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调查,在网络上经常参与相关讨论交流的“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人群”有1000余人,因匿名原因,这些人的基本情况不甚清楚。
一些受访专家认为,一些人在有过高危性行为后,对艾滋病有一种强烈恐惧,俗称“恐艾症”。卫生部表示,该人群分布分散,多的省10多例,少的几例,没有呈现聚集性,也没发现调查对象之间存在共同的体征和互相传染的情况。
疑问二:“阴滋病”病毒是否存在?
[权威回应]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专家曾光告诉记者,美国相关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可查验1.5万种病毒,还可进行未知病毒检测。因为部分病友不信任国内的检测,2011年1月,中国疾控中心又把59例样本送到美国的实验室进行检测,截至3月30日已做1/3样本,均未发现新病毒。
曾为59名病友进行临床检查的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主任李兴旺说:“每一种病毒,都有一个攻击目标,损害心肝肾脾胃。从检测结果看,这些自称患‘阴性艾滋病’的病友,心肝脾肾肺都没有异常。”针对一些个人微博提及“患这种病2年内就会死亡”的问题,李兴旺指出,有的病友从怀疑自己得病到现在已有13年。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梁连春表示,检测未发现艾滋病病毒的变异。
疑问三:病友到底是否患病?
[权威回应]李兴旺指出,他参与调查的病友初步诊断认为是精神因素导致的疾病,由于长期的紧张造成免疫力降低,因此可能出现一些生理反应。
记者6日致电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助手黄医生了解到,他们已接诊个别病友,少数病友身体客观上有一些症状,但没有主观上认为的那么重。至于是否存在致病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的检测研究。 专家回应
“阴性艾滋病”疑云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阴性艾滋病”只是恐艾症状。然而,这一表态并未完全打消网民的疑虑:如果病因是“恐艾”,为何却能让这群患者有舌苔长绒毛、淋巴肿胀等真切的感受?
曾接触过恐艾症患者的广东精神卫生专家表示,让这些患者一直查不出病因却感到受“病痛”折磨的真正原因是心理冲突,过度焦虑、内心道德冲突和偏执人格,使得任何检测都没有说服力。
“我们收治过一些恐艾症患者。其实他们的病根在于过度焦虑、内心道德冲突和偏执人格。”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学心理研究室主任谢永标坦言,心病不除,任何检测在这些所谓的“阴性感染者”面前都没有说服力,他们还会执著于寻找所谓的“病根”。
谢永标表示,有些恐艾症患者患有焦虑症,表现为过度关注自身健康。有些患者存在偏执人格,容易自我强化,不断给自己暗示。“情绪可以引起生理反应。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紧张焦虑时,会有出汗、胃肠蠕动缓慢、便秘、心慌等不舒服的感觉。”他说,普通人过一阵子就会对此释怀,而有偏执人格的患者只会定向地认为这是自己“有艾滋病”的表现,哪怕检测查不出来。
如果一个偏执型人格的人认定自己有病,那么即使检查结果正常,他也认为是检测机构的能力不行,或存心隐瞒。于是,省市卫生机构的检测查不出来,就求助于卫生部,国内的机构信不过,就要求助于国外机构。如果还是查不出艾滋病病毒,那么就是“未知病毒”。一旦将病因归结为“未知病毒”,这个奇怪的逻辑就可以永远延续下去。
(据《广州日报》) 偏执人格
使任何检测都没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