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封“家书” 15年的爱与感动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2011年4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义助病逝同学父母:
56封“家书” 15年的爱与感动

  清明节期间,李宝元的同学们前往承德市承德县下板城镇乌龙矶村看望李维贺(右二)与老伴邓桂云(左三),与老两口合影留念。
 

  15年来李维贺与同学们的往来信件。

  核心提示

  河北农业大学优秀毕业生群体十五年如一日默默资助病逝同学父母的义举,令许多人为之动容。15年里,他们之间有56封来往信件。记者在河北农大看到了这些信件。

  一个个老旧的信封,一张张发黄的信纸,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名字、不同的收发地址,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有表情,饱蘸着同学们对两位老人的牵挂和浓情厚意,以及两位老人溢于言表的感恩之情。它们折射出当代优秀大学生群体的无边大爱和责任担当。

  “难得你们:

  有心、有情、有义的人”

  彦敏见字:

  ……我诚心地感谢,彦敏你们几位同学在百忙中来信打听、鼓励和支持我们无儿无女的人……高峰、贵鹏同时也来过信,以后高峰又来到家看看,住两天就走了。赵锦在春节前来过信,还邮来一张贺年卡。难得你们:有心、有情、有义的人。

  大爷:李维贺

  1998.2.22

  

  伯父伯母:

  ……

  伯父伯母不要夸我们,“有情有义”或许还沾点边,我也非常希望我是这样一个人。至于出人头地嘛,谁也不知道将来,我们只是尽力罢了。

  ……

  小锦

  1998.6.22

  “有情有义”,太适合形容93级1班的同学们了。当年的辅导员黄老师在提到这件事时说:“从我听到同学们帮助宝元父母的消息后,就一直在想,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些大学生十五年如一日,坚持资助宝元的父母?”他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这个班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每个人都那么朴实真诚,班里的同学从未因为矛盾纠纷找过我”,“那个时候指导他们开展是非观的大讨论,可能从那个时候就在他们心里建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吧。93级1班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有三点:朴实、团结、上进。”

  当被问及如何能坚持十五年默默无闻信守承诺时,所有受访同学无一例外,都淡淡地说,这是应该的,“我们觉得这没什么,真的没什么”。

  他们把这一切,都归结为母校河北农大的校园精神和文化对自己的影响:“我们都是农大人,换成任何一个人遇到这样的事,都会这么做的。”

  在河北农大校园宝鼎上镌刻着“崇德、务实、求是”的校训,特别醒目,一个大大的“德”字已经深深植根于一代又一代农大人的心中。

  “春天里最暖人心的故事”

  打动万千网友

  这一事迹打动了万千网友,被称为“春天里最暖人心的故事”,也引发了网民们对“时代德育”的热烈讨论。

  很多网民说是“一字一句眼含热泪”读完故事。铁血社区网友“夏绵绵”说:“看完哭得稀里哗啦,太感人了!人间自有真情在!”人民网强国论坛的北京网友说,这是“时代德育清音”,在物欲横流的现今,这样一群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却为一句承诺,坚持了十五年,实在可贵。

  新浪浙江网友写了一首短诗:“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它使贫病交迫的人分外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它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新浪网友“澄澄”说,人情淡薄、子女不孝、诚信不存、冷漠自私的报道充斥网络,难免使人沮丧、寒心和无奈。河北农大学子15年来的坚持,让人们再次看到真情的可贵,再次触动了人们的内心深处。

  网易网友“笑傲苍穹”说,“春天里最暖人心的故事”引起强烈共鸣,证明真善美的东西是永恒的,是需要被提倡的,“总有一个故事让我们泪流满面”。

  (综合新华社、《光明日报》)

  “以后你们大家就是我们的靠山”

  9301班全体同学:

  你们好!来信收到,内情尽知。汇款收到,请全体同学放心。

  在千里之外还有这么多孩子来关心鼓励我们,从内心感到温暖。以后你们大家就是我们的靠山。宝元虽走了,我们精神不空虚,我们一定坚强起来,好好活着。你们说话是真的,办的都是实事。再真诚地感谢你们对我们的关怀。

  ……

  我们想你们如同想宝元一样,能见到你们,如同宝元复生。

  ……

  宝元父:李维贺

  

  同学们回忆说,李宝元手上一直戴着一个镯子。宝元的父亲在失去一个儿子后,害怕悲剧重演,他以这种方式祈求小儿子的平安。

  然而悲剧不因你害怕它就停止上演。噩梦终于再次降临到这个本已风雨飘摇的家庭。李宝元闭上眼睛的那一刻,李家天崩地裂,幸而还有93级1班的同学们在。

  李宝元最初在保定住院时,全班男生轮流到医院陪床,尽心尽力;他转到北京住院期间,母亲因过度悲伤一病不起,父亲只能赶回老家照顾母亲,于是一个暑假都是同学李景岗守护在李宝元的身边,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他。

  同学们不仅出人出力,还在辅导员的倡导下组织全系范围内的捐款,并委托杜彦敏等3名同学带着筹款和礼物,亲往北京看望。回忆这段经历时,将近不惑之年的牛树启眼睛红了。他的同学和妻子时翠平更是哽咽了:“他们三个去的时候,我们多么盼望他们能带回宝元好转的消息。可是他们回来后,我们却知道宝元不行了。”时翠平再也说不下去,一声长长的叹息,寄托了多少对昔日同学的怀念和痛惜。

  李宝元离世后,同学们自愿承担起安慰资助两位老人的责任。

  1996年,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93(01)班毕业前的最后一次班会,身材高大的牛树启默默走上讲台,用粉笔写下了一行地址“承德县下板城镇乌龙矶村”。看着黑板上醒目的字迹,同学们作了一个永远的约定:“宝元的父母,我们得管!”在接下来的十五年里,同学们节衣缩食、省吃俭用,默默地从四面八方为两位老人写信、汇款。

  牛树启和时翠平夫妻每年腊月在给自己父母汇款问候的同时,必然会给宝元的父母写信汇款,他们两个互相提醒,把问候二老当作年关里的大事去办。

  约定背后的

  精神坚守与价值力量

  生活之艰难,命运之残酷,很多人都曾经感叹过,但这样的感叹放在李维贺老人身上,却像是有千斤重。疾病接连夺走了他心爱的两个儿子,李维贺感到“像是有一把尖刀扎在心上”,“天塌了”。在他和老伴极度痛苦、无助之时,是二儿子李宝元的同班同学,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93(01)班的毕业生们,用爱心撑起了两位白发老人即将被丧子之痛压垮的脊梁,用15年的默默资助延续了病逝同学对父母未完的亲情。而这长达15年的爱心资助的开始,只是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一些平凡人,但恰恰是这些平凡人,用爱心、责任、诚信演绎出最可贵的人间真情。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这样描写纯朴实在、使人升华的人类情感:“那是细微的、低沉的呼声汇合而成的弥天漫地的飓风”。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也是如此,每个公民点点滴滴的爱心举动汇聚起来,将会形成爱的海洋,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感累积起来,将会铸就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而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则可以让爱传播得更远,让民族的精神脊梁更为坚实。由一个约定开始,15年的默默资助唱响了一首爱的交响曲,感人至深,其所折射出的新时代中国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足以引发我们更为广泛而深远的思考。(光明网评论员)

  记者感言:

  这群与李维贺老人毫无血缘关系的同学,就这样说着真心话,办着实实在在的事,十五年始终如一地默默帮助两位老人,从未犹豫过,从未间断过。不是英雄却成就壮举,令众生感动,让远去的灵魂得以安息。

  “真正没有变化的只有一样,人世间的真情是永恒的”

  李叔、李婶:

  你二老可好,久未联系,心中甚是挂念……如有什么为难之事可来信告知,政武和其他同学们自当尽力。

  这两年来,我生活中也发生了不少变化,2000年5月份,我母亲去世,使我饱尝失去亲人之苦,2000年11月份,我也有了一个儿子,使我品尝了为人父母之不易,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岁月匆匆,转眼毕业都快五年了,一切都没有变化,可一切又都在变化。而真正没有变化的只有一样,人世间的真情是永恒的……

  政武

  2002年1月22日

  

  正是杨政武说的这人间真情,使得93(01)班同学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爱着、牵挂着宝元的两位老人。

  宝元在世时对同学们说过,哥哥过早地离世了,孝敬父母的担子压在了自己的身上。然而他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因同样的病情,带着无尽的牵挂,在即将大学毕业时撒手人寰。

  “宝元的父母由我们来孝敬,一定要对得起逝去的兄弟!”回忆起当年的情形,杨政武说,“但凡老人身边还有孩子,也就不必我们这么牵挂了。”

  杜彦敏是班长,他在校时多次组织同学援助李宝元和家人,毕业后无论实习、下乡锻炼还是工作调动,从未间断过对两位老人的问候和资助。在他至今珍存的李维贺老人的回信信封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地址。正是这亲如父子的真情,让杜彦敏每一次工作变动,都深深刻在李维贺老人的心中。

  杜彦敏先后三次赶赴承德农村探望二老,有时见不到二老,就把钱和礼物暂时放在老人的邻居家中。老人的邻居们说,只要见到有人拿着大包小包打听李维贺家,就知道同学们又来看望老人了。

  记者感言:

  火红的青春岁月,共同的生命往昔,有了一样的追求,一样的信仰,一样的为爱为责任而义无反顾,无论时隔多久,只要一个眼神,彼此就可以心领神会。有最朴素的道德如影随形,定能走出大写的人生。

  记者感言:

  不被要求,无人督促,只为生者对逝者的感怀追念,只为永恒不变的真情,只凭良心的自我约束,再没有谁可以轻描淡写地说“与我无关”。26个真情“儿女”,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真爱之歌。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