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走出的政治局常委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下一篇4 2011年4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华大学走出的政治局常委

 

  清华校友中的部分政界英才

  

  胡锦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吴邦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

  刘延东(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

  朱镕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

  宋平: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吴官正: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曾培炎: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王汉斌: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胡启立: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

  姚依林: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

  黄菊: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胡乔木: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

  李锡铭: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的清华大学4月24日(清华将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定为校庆日)迎来了百年华诞。清华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11年作为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学堂。上世纪中叶开始,清华大学在为国家培育“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绩卓著。

  清华大学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后清华毕业或曾在校工作过的校友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30人,工程院院士144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4人,省部级以上干部超过280人,其中曾任和现任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9人。

  核心提示

  胡锦涛:“5字班”年龄最小的学生

  1959年9月,来自全国各地的2079名学子走进清华园,进入12个系的33个专业学习。其中,年仅16岁的胡锦涛被分在了水利工程系。由于这一届学生在1965年毕业,因而被称为“5字班”。包括胡锦涛在内的“5字班”的学生,应该算是“幸运的一届”,因为他们前面避开了1957年的“反右”和1958年的“大跃进”,后面又躲过了1966年开始的“文革”,得以完整地接受了6年制本科教育。

  胡锦涛和夫人刘永清当时是水利工程系同年级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两位。他俩品学兼优,待人真诚,与同学们相处得十分融洽。在校期间,胡锦涛是出名的高材生,大学6年,除一门功课4分外,其余全是满分5分。

  胡锦涛不仅成绩好,而且多才多艺。入学没多久,他即被选入清华大学文工团舞蹈队。清华每次重大文艺活动,都必然有他的身影。无线电电子系1965届毕业生靳东明,也是文工团舞蹈队的一员。据他回忆,“1960年暑假后,文工团搬到16宿舍。各队和各系一样,配备政治辅导员,单独成立党团组织。”胡锦涛就是他们舞蹈队的团支部书记。

  清华舞蹈队排演的,都是一些振奋精神、鼓舞斗志的舞蹈。196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首都文艺工作者历时两个月,创作排练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清华大学选派了100名学生参加,其中就有胡锦涛。在10月1日当天,胡锦涛又被选入清华大学游行队伍,参加首都各界群众国庆大游行。国庆节后,胡锦涛把参加《东方红》排练和游行的感受写成一篇文章,题为《上了生动的一课 毛泽东思想的颂歌——工人农民战士学生座谈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发表在1964年10月6日的《人民日报》上。

  毕业后,胡锦涛被学校留在水利工程系参加科研工作。1968年,他走出清华,到位于甘肃的水电部刘家峡工程局参加了工作。在甘肃,胡锦涛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甘肃省建委副主任。此后,尽管职务不断提升,肩上的担子越挑越重,但他和清华大学老师、同学的距离并没有拉远。

  1984年5月24日,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回到母校,与当年水利工程系的毕业生座谈。他结合自己的经历,鼓励大学生们“顺应时代潮流,做推动社会前进的促进派”,勉励他们“处理好国家和个人的关系,投身实践,把自己锻炼成党和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

  2001年4月29日,胡锦涛陪同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等领导同志,来到清华大学,出席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并参观了清华科研成果展。

  2002年2月22日上午,胡锦涛陪同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布什到清华大学发表演讲。这一年也是清华水利工程系建系50周年。在校庆前夕,胡锦涛和水利工程系1965届校友一道,向母校捐赠了一座名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雕塑。如今,这座雕塑就坐落在新水利馆门前。

  吴邦国:做辅导员不吃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曾于1960年到1967年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现为电子工程系)就读。

  2011年3月7日一早,吴邦国走进当年学习和工作的地方——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参观,见到了惦念已久的恩师吴佑寿院士,还有曾与他一同做过学生政治辅导员的丁晓青教授。在伟清楼(电子工程系所在楼)门口,吴邦国与电子系师生合影留念。他说,能回到原来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看到很多老师、当年做辅导员时曾辅导过的同学和现在的学生,看到86岁高龄的吴佑寿院士身体还是那么健康,整个电子系也呈现出奋发向上、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感到非常高兴。

  随后,吴邦国走进清华大学老图书馆阅览室,看到一名女生正在读航天航空方面的书时,赞叹说,中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14位是清华的校友,清华人在国防军工各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老学长,他还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现在来图书馆上自习是否还提前抢位置?”同学们告诉他:“是,每天很早来到图书馆,座位就已经基本满了。”吴邦国满意地点点头,他说:“这就是清华的学风。清华一直保持着这样一个传统,具有很好的读书环境,正是如此才培养出了这么多的优秀人才。”

  一名正在读研的同学希望从老学长那里了解一下辅导员的工作。吴邦国风趣地说:“做辅导员不吃亏!”他告诉这位同学,做辅导员工作可以密切地和学生们联系,他和过去带过的学生们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至今仍然保持着联系。更重要的是,做辅导员的经历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对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学会与人、与社会打交道,对一生的成长都很有用。   习近平:

  我三个志愿都填了清华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在清华大学先后完成了本科和博士阶段的学习。1975年至1979年,习近平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工系。1998年至2002年,在担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期间,他还在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在职研究生班学习,并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

  2002年,福建省外大学校友会等机构编写《福建博士风采》丛书时,习近平在第一卷中发表了题为《自述》的文章,讲述了他进入清华大学的曲折过程。文中写道:“我1969年从北京到陕北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我那时一边当村干部,一边总渴望有机会能上学深造。那时候报大学,清华有两个名额在延安地区,一个分给延川县。我三个志愿都填了清华大学。县里将我报到地区,地区不敢做主,清华大学来招生的人也不敢做主,请示清华大学。这又是一个机遇。1975年7、8、9三个月,正是刮所谓的‘右倾翻案风’的时候。迟群、谢静宜当时顾不上清华大学的具体工作,刘冰同志主持工作(此三人都是当时清华的负责人——编者注)。当时我父亲刚刚解除监护,下放到洛阳耐火材料厂,耐火材料厂开了个‘土证明’:‘习仲勋同志属人民内部矛盾,不影响子女升学就业。’于是,我踏进了清华园。上山下乡中对学习的渴望,使我与清华大学结下了读书缘。从政近20年后,我在职读博士研究生就是在清华大学读的,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我结合实践,对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农村摆脱贫困、福建山海联动发展、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福建省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完善、农村市场化建设与中国加入WTO等进行系列研究,著书并发表文章。”   朱镕基:

  从“学习尖子”到经管院长

  1947年,年仅19岁的朱镕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就读于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在当时报考清华大学的众多湖南籍学生中,他的考分最高,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一进校就拿到了奖学金。朱镕基的同窗好友、著名法学家郭道晖回忆,朱镕基学习很用功。当时,电机系的功课在全校是最难的,他却应付自如,是班上的“学习尖子”之一,当过课代表。他待人诚挚,在同学中很有威信。

  学习之余,朱镕基痴迷唱戏,曾在清华京剧队当过票友。巧的是,清华电机系58届毕业的师妹、后来与他结为伉俪的劳安也唱得一口好戏。朱镕基的孩子也都和清华有缘。朱镕基曾在同学聚会上说:“劳安在清华就读时,在校医院生下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女儿燕来;劳安在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时,肚子里正怀着第二个孩子——儿子云来。”

  1951年,朱镕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一直十分珍惜在清华的同窗情谊,他所在的51届电机系,确实也是英才辈出,光院士就有4位。

  20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开始筹办建立经济管理学院,当时,朱镕基正担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一职,在这个主管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行政部门,他愈发认识到:“中国最缺的不是技术、资金和人才,而是管理。”所以,当时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的同班同学李传信和校秘书长吕森前来邀请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于是,从经管学院1984年4月成立起,朱镕基就亲任院长,一直做到2001年。   吴官正:

  为反腐倡廉到母校“取经”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也是清华校友,1959年至196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动力系,曾担任团支部书记。本科毕业后,他接着在清华大学动力系攻读硕士学位,1968年毕业,并曾担任党支部副书记。

  人民出版社政治编辑室负责人张振明,曾担任吴官正近年出版的有关著作的责任编辑,与吴官正有过多次接触。他这样回忆这位清华学子:“他(吴官正)出身贫寒,家里三代都是贫农,没有人进过学堂的门,但凭着自己的聪敏和勤奋,他一个农家子弟实现了到清华大学学习深造的梦想;更以他的传奇人生经历对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了非常独特的注解。”

  担任中央纪委书记后,反腐倡廉成为吴官正的主要工作,在这方面他也不忘找母校“取经”。吴官正曾多次与清华大学廉政研究室专家学者进行座谈,听取他们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清华大学在廉政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人在天涯,难忘清华。”这句在清华引起广泛共鸣的话语,道出了每个清华学子的心声。

  (综合新华网、人民网、《环球人物》)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