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无论走到哪里,本·拉丹都喜欢把一支AK-47冲锋枪带在身边,他时常把玩这支枪,向他的拥趸者讲述着当年在阿富汗战场干掉苏联士兵、缴获这支枪的传奇经历。但他的老战友却指天发誓,拉丹就去战场“旅游”过一次,没有杀死过任何人。
2001年“9·11”恐怖袭击过后,全世界都认识了他——大高个、络腮胡,是世界上“极容易辨认”的人。美国反恐行动将其列为“头号”目标,悬赏2500万美元捉拿他。
在外人眼中,本·拉丹一直是个冷酷的恐怖分子,而家人眼中的本·拉丹则容易害羞,对去世多年的父亲念念不忘,甚至还对女人心怀畏惧,到底哪个才是他的真正面目?而他又是如何从一个“富二代”变为“恐怖大亨”的?
“没有人生来就是恐怖分子,也没有人会因为受到一次打击就发生转变。但他们就好像在准备土地来播种的农夫一样,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逐渐让他们接受了恐怖主义的种子,乌萨马·本·拉丹也是如此。”纳杰瓦在《本·拉丹传》中写道。 拉丹狂言录
◆2001年12月13日,美国公布拉丹2001年11月9日在阿富汗露面的录像带。拉丹称“9·11”事件造成的破坏超出他当初“乐观”的预料。
◆2003年4月7日,在美联社巴基斯坦分社获取的录音带上,拉丹呼吁袭击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所有被视为“美国间谍”的国家,并号召进行更多针对美英的自杀式袭击。
◆2007年,“9·11”事件6周年前夕,拉丹在一段录像中发表讲话,号召追随者以加剧杀戮和战斗的方式结束伊拉克战争,但没有发出具体的恐怖袭击威胁。
◆2010年10月27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公布一段录音。拉丹对法国支持联军发动阿富汗战争和禁止妇女裹头巾的法律表示不满,威胁报复。
◆2011年1月21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公开一段据称是拉丹讲话的录音,这段录音也被认为是拉丹生前公开的最后一段录音。录音中,拉丹要求法国从阿富汗撤军,以换取法国人质获释。 拉丹的妻子们
与很多沙特穆斯林一样,拉丹自称共有4个妻子:一个叙利亚女人,两个沙特女人和一个也门女人,共育有多个子女。但有报道证实,拉丹还有一个菲律宾妻子,而且是菲反政府武装阿布沙耶夫领导人萨巴亚的表妹。显然,拉丹对自己的妻室管制得极严,就连美国情报部门都无法确认其妻子们的姓名。
美国《纽约客》曾载文披露,拉丹之所以憎恶美国,最初的原因居然是“为红颜”。上世纪70年代,沙特记者哈立德曾与拉丹住在同一条街上。据他透露,1978年,拉丹的长子身染重病,拉丹和原配妻子送儿子远赴美国治疗。在飞机上,身穿阿拉伯黑袍、戴着面纱的拉丹妻子,引起了乘客们的好奇,几个大胆的乘客跑到她面前,拿出相机一阵乱拍。回国后,拉丹曾对人提起,这次美国之旅就像“被展览一样”,是一次噩梦般的经历。
据称,在“9·11”发生前,拉丹将自己的家室送到了安全的地方,其中两个妻子被安排到克什米尔穆斯林控制区一个部族首领的家中,菲律宾籍妻子则回到了菲律宾。 家族中的外人
本·拉丹的青少年生活似乎并不像表面那样光鲜。有种说法是,他的母亲是大家族的“奴隶”,而本·拉丹便是“女奴的孩子”。本·拉丹是一大家子兄弟姐妹里唯一没有出国留学的孩子。
本·拉丹是其父穆罕默德·本·拉丹的第7个儿子,在家族50多个孩子里排行17。老拉丹是也门人,1931年为了能凑足前往圣城麦加朝觐的路费,他前往沙特港口城市吉达当了一名搬运工,数年后,这位虔诚的信徒出人头地,成为沙特阿拉伯建筑大亨,然而他不愿让后代忘记自己的出身,在宫殿般的会客厅里,悬挂着他当搬运工时用过的背包。
可惜本·拉丹10岁时,他父亲死于一场空难,他和兄弟姐妹们各自继承了数百万美元的遗产,这使得他们的日子过得如同一个沙特王公。
不过按照一些接近该家族的人士的说法,本·拉丹的青少年生活似乎并不像表面那样光鲜。他母亲是他父亲的第四个老婆,来自叙利亚,也是老拉丹众多妻子里唯一不是来自沙特的女子。穆罕默德一次休假与她偶遇,本·拉丹便成为两人唯一的孩子。有种说法是,这个叙利亚妻子是大家族的“奴隶”,而本·拉丹便是“女奴的孩子”。
对于沙特精英层而言,很少人的父母双方均出生于沙特国外。据推测,这令本·拉丹时常感觉到一种对于沙特的疏离感,也时常困扰于自身不纯的血统。
按照本·拉丹兄弟的说法,他是这一大家子兄弟姐妹里唯一没有出国留学的孩子,甚至于他在青少年时代,从未去往中东以外的地方旅游过。曾有一份报纸引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黎巴嫩理发师的说法,称本·拉丹曾有过一段酗酒的岁月,不过按照大部分人的说法,他那时虔诚、安静,不到20岁就与一个亲戚的女儿结婚。 阿富汗战场扬名
前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时,原本沙特王室希望派一名王子去充当阿富汗鼓舞士气的领袖,然而无人响应,“于是本·拉丹成为沙特王室最好的替代品”。
新婚不久,本·拉丹便在吉达的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求学。当时,伊斯兰学者阿卜杜勒·阿萨姆开始对年轻的本·拉丹产生影响。阿萨姆的座右铭是:“奋斗要与步枪为伍,不妥协、不谈判、不对话。”
1979年底,前苏联入侵阿富汗。拉丹为此飞往巴基斯坦,并且在阿富汗边境待了两周。当时沙特已成为阿富汗抵抗者最有力的支持者。原本沙特王室希望派一名王子去充当阿富汗鼓舞士气的领袖,然而无人响应,于是本·拉丹成为沙特王室最好的替代品。那次旅行,他更像一名外交官,而非士兵,会见当地领袖,巡视难民营。随后几年,他每年定期前往巴基斯坦。
对于整个阿拉伯世界而言,本·拉丹的故事足以吸引眼球:一个富有的年轻人成为一名战士,他的战地经历蕴含“神的旨意”,比如他如何直面炮火却能安然入睡。不过一些情报机构坚称,本·拉丹其实只到过阿富汗战场一次,他被前苏联军队的炮火打得出不了掩体。
此外,也是在阿富汗,本·拉丹有机会接触到其他“伊斯兰激进组织”的领导人,最终这些人形成“基地”组织。拉丹自称:“我创建的第一个兵营,志愿者都曾接受过巴基斯坦和美国教官的培训。武器来自美国,资金则来自沙特。” 无国籍的流亡者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成为本·拉丹与沙特王室决裂的标志性事件。
当本·拉丹凯旋,他成为一位大英雄,并且接手家族生意,不过沙特王室很快提高警惕,因为他直言不讳地批评政府。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成为本·拉丹与王室决裂的标志性事件。当时,本·拉丹认为他可以用在阿富汗打仗剩下来的士兵和武器保卫这个王国,但沙特王室宁愿让他心目中的敌人——美国来保卫沙特。一位家族好友后来描述,“拉丹感到震惊不已”。因为在他看来,这是美国傲慢到顶点的表现。
沙特政府把本·拉丹限制在吉达,害怕他的出格言论会冒犯美国。不久他便飞赴苏丹,那里成为恐怖分子的避风港,本·拉丹做起生意,以此资助“基地”组织。人们普遍认为,正是从那时开始,本·拉丹将袭击目标锁定美国。
1992年美国出兵索马里,不过克林顿政府很快就宣布了撤军。可就在美国从非洲之角撤出全部兵力的当年12月29日,也门亚丁港一家宾馆被炸,2名奥地利游客被炸死。后来美国情报部门判断,这是本·拉丹发动的第一起恐怖袭击。
1994年,本·拉丹又在苏丹建立了一个新的训练营,不过他也就此成为一个没有国籍的流亡者。当时,他被沙特指控从也门走私军火,为此沙特政府冻结他的资产,注销了他的公民身份,而他那些富得流油的亲戚们,也宣布与他断绝往来。
在美国和沙特两国政府的持续压力之下,苏丹终于在1996年把本·拉丹驱逐出境,但因缘际会,这却令他有机会重返年轻时战斗过的地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1996年上台,本·拉丹借此返回阿富汗。有报道称,他每天天不亮就起身,关注世界形势,与“基地”成员一同训练。也正是在那里,本·拉丹的胆量倍增,他不再甘于幕后,居然把西方媒体邀请到自己隐蔽的藏身之处,接受所谓的专访。
近十年来,本·拉丹一直在逃亡,但他似乎确信,自己即便是死,也要像一名烈士那样战死。他曾对支持者说过他的宏愿,假如他死在美国人手里,穆斯林世界将会起身造反,打败那个毙了他的国家。(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