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李可
打扮朴素、笑容恬淡、声音温柔……眼前的韩素平虽年仅32岁,却已是多重身份,她是山城区鹿楼乡中窑头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是新希望学校的校长,同时也是众多留守儿童的“妈妈”。
韩素平出生于农民家庭,6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留下母亲和她们姐妹三人相依为命。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她和妹妹顺利完成学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被许多人帮助过的她决定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她身边的人。
2003年,全市推行“大学生村官”招聘计划,韩素平兴奋异常,要知道,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把家乡建得更美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经过公开选拔,她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兴修水利设施,她积极参与;建设新农村道路,她忙前跑后;招商引资办企业,她出谋划策;帮扶贫困家庭,她身体力行。
在村里工作时间长了,她渐渐注意到,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的儿童不能在父母身边快乐地长大。要么隔代托管,要么托付给亲戚,孩子们的家庭教育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身心健康得不到正常发展。这让她回忆起了自己因缺少父爱而留下遗憾的童年,心痛之余,她萌生了一个想法——创办一所以教育留守儿童为主的寄宿制学校。
2006年,她倾尽全家积蓄,终于艰难地创办起了这所学校,并为它取了一个饱含寓意的名字——“新希望”。
为了更好地关注留守儿童成长,引导他们心理健康发展,2007年9月,韩素平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还建立了“爱心专线”,自己也成了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位“爱心妈妈”。
她将留守儿童视如己出,对他们倍加呵护。为了孩子们能吃好饭,她严把食品卫生关,每天早晨四点多钟,她就撇下熟睡中的儿子,赶到市场上购买最新鲜的蔬菜。她曾给贫困学生赵敬阳、赵敬玲姐弟买衣服,给留守儿童牛金辉出资1000多元看病,为了能使孩子们在学校享有家的温暖和“妈妈”的呵护,她详细地记下每一位留守儿童的生日,通过学校“希望之星”广播站送去生日的祝福。孩子们都爱她,亲切地称呼她“韩妈妈”。
学校虽然不大,却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信赖。2008年,学校被评为“民办教育先进单位”,2009年,被评为市“十大巾帼创业就业实践基地”。现在,在校学生已增至360人,其中一半以上都是留守儿童。
她那颗慈爱之心并不局限于眼前的孩子。2007年底,她给村里的贫困学生送去了生活必需品;2008年汶川地震,她以村官名义捐款300元,又代表全校留守儿童捐款2500元,并缴纳了1000元的特殊党费;2009年初,她向孤儿院的孩子赠送了书包、文具盒等学习用具,并购买了52件总价值2000元的新衣,为孩子们送去了温暖……
韩素平说,每当听到孩子们叫她“妈妈”时的稚嫩声音,每当看到困苦的人得到帮助时那温暖感激的眼神,她就会觉得,一切的辛苦都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