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上甘岭一战闻名的二野猛将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下一篇4 2011年5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南籍上将李德生8日因病逝世 享年96岁
因上甘岭一战闻名的二野猛将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党我军卓越的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军委原委员,总政治部原主任,北京军区原司令员,沈阳军区原司令员,国防大学原政治委员李德生同志,因病于2011年5月8日16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儿子眼中的父亲

  “他是真正的五种人”

  李和平,李德生将军长子,在父亲创立的全国性团体——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任秘书长。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父亲是一个真正的‘五种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沉默良久,李和平缓缓说道,“无论职务如何变化,父亲一直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始终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兵,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劳动人民的儿子,勤劳朴素。”

  李德生

  功定上甘岭

  名垂千古

  朝鲜战争时期,在前线指挥上甘岭战役,是李德生军事生涯的一大亮点。上甘岭战役,历时40多天,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内,双方投入的兵力,战斗激烈程度,在世界军事史上都属罕见。敌人使用了300多门大炮、100多辆坦克和大量飞机,向我阵地倾泻了190余万发炮弹,经过激战,敌人被歼2.5万余人。李德生在上甘岭前线的出色指挥为全国瞩目,也给他的军事指挥生涯打上了永不褪色的光辉印记。

  为了便于指挥,三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作出部署,决定组织五圣山指挥所,由十二军副军长李德生负责,统一指挥在上甘岭前线作战的十二军、十五军所属部队。这两支部队都是原第2野战军的主力,经过上甘岭战役,这两支部队成为人民解放军中响当当的王牌军。当时,李德生所在的十二军在上甘岭以东的金城地区担负防御作战任务,距上甘岭不远。按原计划,完成金城防御作战任务后,十二军将撤至谷山地区休整。到兵团部受领任务后,李德生毫无怨言。其时,王近山将军送走李德生后说:“李德生上去,我就可以放心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争夺战,敌军伤亡惨重,无力再发动大的攻势。在李德生将军的周密指挥下,12月初,志愿军粉碎了敌人最后一次猛烈进攻,完全稳固了阵地。战役结束后,五圣山前线指挥所奉命撤销,李德生返回十二军工作。志愿军以劣势装备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以美国为首的侵略者,打出了中国的军威、国威。

  在朝鲜战场上,李德生还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金城防御战,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和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他1954年回国,1955年任军长,同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李和平说,父亲一生戎马倥偬,战斗和工作以外的时间,大都用来学习。这是他之所以能从一个文盲,成长为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文人的眼里,他是武将。但和同时代的高级将领相比,比如同乡许世友司令员,他又像文人,是儒将。他的回忆录有30多万字,基本都是经他亲自指导写成的。”

  “父亲不会养花,不会打牌,不爱听戏,不好游玩。就是看书,看报,直到晚年,依然如此。”谈起父亲在子女们心中的形象,李和平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不及他的万分之一。”“倒不仅仅是职务,最主要的是父亲的人品和过人的智慧,他的文韬武略让我们做子女的无比钦敬。”李和平解释说。

  化装菜农智取马坊

  大智大勇

  “父亲身上还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大智大勇,在他一生的革命生涯中,曾有两次孤身入虎穴。”李和平说,“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马坊歼灭战就是父亲指挥的。当时,父亲任八路军太行二分区30团团长。马坊镇位于山西晋中地区,是通往太原、长治等五地的交通枢纽,日军在此修筑了坚固的堡垒。父亲化装成菜农,亲自深入日军马坊据点侦察,率领82名突击队员突入据点,‘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将这个据点彻底铲除。”

  关于这场著名的歼灭战,李德生将军在回忆录里这样描述:

  1943年9月,我从129师769团调入太行2分区30团任团长。1945年1月,我代表30团主动请战,再打马坊,彻底除掉这颗“毒瘤”。为详细了解马坊据点内的地形、敌情,拟定最佳作战方案,我决定亲自进入据点进行现场侦察。开始,分区领导不同意,说:“一个团长进日军据点太危险了。”经再三请求得到批准。

  对这次侦察行动,我提前几个月就已开始准备。

  这一天,我向房东借了身破旧棉袄、棉裤穿上,头上扎条灰不溜丢的羊肚毛巾,脚上穿双破了口的老头鞋,脸上再抹点儿锅灰,化装成给据点送菜的农民。为了让战斗骨干也能了解据点内的情况,我挑选了一名连长、两名排长、两名班长和一名侦察员与我同去。

  这一带的地形我早已看过多次,也掌握了进出据点的规律。一路走走停停,四面观察,爬上山坡,直接走向据点运送给养的西便门。在据点内给日军做饭的地下党员翟富才,在西门外迎接我们。进门时,他对日军哨兵说:“慰问皇军的圣战,一点儿小意思!”我马上把装着白面大饼的篮子提了提,弯腰向哨兵示意。哨兵一见白面大饼,伸手抓起就吃,边吃边说:“良民,良民!”根本没有检查我就放行了。

  返回途中,我边走边考虑作战方案。要想拿下马坊,只能采取偷袭的办法打敌人一个冷不防。

  我在全团抽调了82名精干灵活的干部战士组成突击队。除现有武器外,每人还配备了一把大刀。突击队员集中起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战前练兵。我们还准备了染成黄色的土布,用来掩蔽在敌人碉堡前我军的行动;每人准备了棉袜子,以便走路时减少响声……

  3月4日下午,天空飘起鹅毛大雪。我立即下令部队以急行军向日军马坊据点进发。当晚10时,在地下人员的接应下,突击队分别进入城堡东南面坡下3间废窑洞内隐蔽起来。第二天当日军开早饭时,刘占才发出预定信号,突击队员分四路迅速冲向大门。尖刀班长罗西文手起刀落,劈倒了两个哨兵,随后我们很快占领了卫兵室、东南角碉堡及电机房、伙房、马厩等,并冲进士兵宿舍,同正在吃饭的日军展开近战。日军小队长铃木和我拼起了战刀,被我砍伤后活捉。激战到下午1时,歼日军数十人,生俘8人,缴获小炮1门,轻重机枪各1挺,步枪数10支,枪炮弹90余箱,炸药10余箱。是役,我军伤亡10余人。

  3月8日,延安《解放日报》在头版发表题为《长期侦察和坚决突击,太行我军收复马坊》的消息,并配发社论称这一仗是典型的歼灭战。

  将军的革命历程

  早期经历

  放牛娃跑步加入红军

  李德生是大别山的儿子。他1916年4月出生在大山腹地一个叫李家洼的小山村里。李家洼属柴山堡地区,当时属于河南省光山县,即今河南信阳新县陈店乡。由于家境贫困,他8岁时就成了替人放牛的放牛娃。3年后,中国工农红军解放柴山堡,他用“赛跑”成功加入了共产主义儿童团,被推举为儿童团长。1930年2月,参加红军。这时候,他还不满14岁。

  红军时期

  背负不公正处分三过草地

  李德生在红四方面军担任过交通队员、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他参加过伟大的长征,在战斗中受过重伤。他曾受张国焘的极左路线迫害,被开除过党籍,曾背负着不公正的处分三过草地雪山。7年的红军生活,使他历尽了磨难,但也砥砺了他的意志,增长了他的才干,他称之为“仿佛上了一次大学”,“打下了革命一生的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

  硬仗中立下赫赫战功

  他在八路军129师的几年中,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和团长职务,参加过开辟根据地的战斗,参加过著名的百团大战和多次反扫荡,打过许多硬仗,立下了许多战功。抗日战争8年,他从刘伯承、邓小平首长那里学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领导艺术,很快锻炼成为一个有智有勇的中级指挥员。

  解放战争时期

  飞跃长江进军大西南

  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及二野担任旅长、师长。他带领部队鏖战中原,飞越长江天堑,进军大西南。3年的征程,他的部队歼敌数万,战功显赫,他也成了一个成熟的将领。

  抗美援朝时期

  为国家立下不朽功勋

  朝鲜战争时期,他先后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担任三十五师师长和十二军副军长,率部参加过第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及上甘岭战役。朝鲜战场的残酷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战争。中国军队以简陋的武器打败了装备先进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全凭的是智慧和勇气。3年的抗美援朝,他又为国家立下了不朽功勋。

  将军档案

  李德生,1916年生,1955年被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上将军衔。河南新县陈店乡李家洼村人。

  1930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红军时期,李德生在红四方面军担任过交通队员、政治指导员。抗日战争时期,在八路军129师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和团长。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及第二野战军任旅长、师长。带领部队鏖战中原,跃进大别山,进军大西南。抗美援朝时,李德生先后任志愿军35师师长和12军副军长兼参谋长,率部参加第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及上甘岭战役。

  1969年,李德生调到北京,参与政治局、国务院、军委的工作,同时兼管安徽省的党政军工作。1973年,在党的十届一中全会上,李德生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副主席。

  1973年底,李德生被调任沈阳军区司令员。1985年11月,李德生到新建立的国防大学担任政委及党委书记。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0年离休。 (综合新华社、《新快报》消息)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