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申府:一位宁折不弯的创党元老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下一篇4 2011年5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申府:一位宁折不弯的创党元老

·







 

  张申府人生经历示意图

  “1920年8月间,陈独秀来信对我说,北京只有李大钊和你可以谈建党的事。当时北京的党员,就是李大钊和我两个人。陈独秀还来信商议,叫共产党,还是叫社会党?没有定。后来,维经斯基(共产国际代表)说,还是叫共产党。我们同意了。”

  这是张申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接待中共党史编撰者时的回忆。

  张申府,中共早期创建人之一。他介绍了周恩来、朱德等加入共产主义运动。

  他是中国罗素研究的第一人,他是黄埔军校教官中的中共第一人,他是“一二·九运动”的幕后总指挥,他是新青年杂志的编委,他是民盟的创始人之一,他是《每周评论》的创办人,他是活得最久的中国共产党创党元老之一。

  一个本该为社会熟知的人,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历史忽略。

  上世纪七十年代,有学者开始研究张申府。他们从中国革命历史的边缘处,找回张申府的一生。   本名张崧年,河北献县人,生于1893年,卒于1986年,北京共产党小组创始人之一,1920年10月,在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基础上,建立了共产党小组,遂成为党员。

  在革命洪流中,他用理性的声音告诉世人,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必须伴以思想的革命;作为中共早期创始人之一的他,先后介绍周恩来、朱德等加入共产主义运动;懂得数国语言的他,更是一位哲学家,先后将罗素、马克思、黑格尔、弗洛伊德、爱因斯坦的思想引入中国。   懂多国语言,被蔡元培破格录用,写文章支持学生运动

  张申府家里有很多他的照片,从青年到老年,从北京到巴黎,每一个“张申府”都会把头发梳得整齐光洁。

  1919年,26岁的张申府站在北京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的一块岩石上。他穿一件白丝长棉袍,戴西式眼镜,斜斜向着镜头,中分长发,神采飞扬,傲气逼人。

  他比其他几位同伴站得都高,他的同伴是梁漱溟、李大钊和雷国能。

  这时的张申府在北大尤为风光。

  两年前,还未完成学业的他,已被校长蔡元培破格录用,教授逻辑学。他已能读懂英、法、德的文字,同时自修日、俄、波兰文。并且,他的新思想也被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所注意。

  张申府虽然出生在传统乡绅家庭,其父亦是个严厉的“独裁者”,但张申府曾在回忆录中说,他在高等学堂时期,就已有了最初的民主意识。他曾在一篇学生习作中提出,“欲图天下太平,其惟人人为天子乎!”

  1919年5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上,山东学生刺腕写血书,抗议巴黎和会,随后被警察抓捕。张申府正和李大钊在办公室里聊天。学生领袖罗家伦突然闯入,“他衣服破乱不堪,头发蓬乱,眼睛睁得大大的”。

  五四运动就发生在张申府眼前。当罗家伦带领队伍冲破路障,闯入使馆时,张申府则用笔支持学生运动。

  他忙于和陈独秀出版新杂志《每周评论》,该杂志宣传了很多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

  张申府认为,学生运动应以自我解放为目的,而不是通过政治推动制度的改变,政治运动不能替代批判性思考。

  陈独秀虽然是五四运动坚决的支持者,但他也发表文章竭力反对非理性的民族主义。张申府6个月后在杂志上翻译罗素的《国家》。他劝告学生,不要因过分的爱国热情,走上歧途。

  73年前的手稿

  

  手稿《哲学的必要》是一篇写于1938年的文章,后发表于《战时文化》创刊号上。张申府在文章中以一贯他对罗素哲学观点的拥护:他号召追求理性,解放思想。文中写道:“有了理性,人乃能开通,乃能开明,乃能开发,乃能开展,乃能走到自有的路上去。”   用逻辑学分析国家和民族衰弱的因由 与李大钊创建北京共产党小组

  张申府一生痴爱罗素。因为他,张爱上了逻辑学。

  “谬论像谎话一样,只是推理错误的结果,倘若查出了错误假设的所在,就有了希望。”张申府认为,传统婚姻制度正是这样一种错误假设的所在。

  张申府也是以这个方式,来分析国家和民族衰弱的因由,并试图找到拯救国家的症结。

  在李大钊的影响下,他又开始转向共产主义,译了一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章。

  1919年7月,张申府加入李大钊等人发起的文化统一战线团体——少年中国学会,并担任《少年中国》刊物的编辑。

  在这些刊物上,他曾用“赤”、“赤子”、“赫”等笔名发表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此后,他又与李大钊、陈独秀一起加入了北京工读互助团。在此期间,他还认识了天津觉悟社的刘清扬、周恩来等进步青年。

  1920年初,他参与组建中国共产党的筹备活动;在“南陈北李”间奔走串联。同年10月,与李大钊创建了北京共产党小组,并将张国焘发展进来。   介绍周恩来和朱德入党

  1920年底,张申府来到上海。在游学法国之前,他和陈独秀见了一面。

  将去巴黎的张申府,表面上是蔡元培的私人秘书,去里昂大学中国学院教授逻辑学。实则,他在上海接受了一项新任务:在欧洲招募中国留学生,加入新生共产组织。

  邮轮“歌狄娜号”在海面上,一路向西。一个多月的航行中,张申府常会在甲板上和秀丽的天津姑娘刘清扬聊天,向她讲述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性质。

  1921年1月,张申府介绍刘清扬入党,两人结为伴侣。

  同年2月,张申府将好友周恩来介绍入党,中共巴黎小组由此成立。

  “当时入党手续很简单,先和周恩来谈话,然后写信向陈独秀报告。”张申府生前回忆说。

  张申府曾对一位来访者说,早期的中共是一个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组合。

  1921年,法国一些勤工俭学生为争取读书权,向当局示威,后一批人被遣送出境。张要求当时的中国方负责人吴稚晖帮助学生,被拒绝,便提请辞职。

  失去每月800法郎的收入后,张申府和刘清扬、周恩来,搭夜车到柏林,那里物价便宜。

  1922年底,张申府和周恩来一起吸收了朱德入党,柏林小组的党员日益扩大,张亦成为中共旅欧通讯员。

  张申府在欧洲期间,从未放弃过思考。他先迷上弗洛伊德,用精神病理学重新阐释婚姻自由;随后又迷上爱因斯坦,在柏林时,他靠给中国杂志翻译“相对论”糊口。而且张申府关于马克思和黑格尔的演讲,在柏林很受欢迎。

  张申府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哥廷根大学镇。他在回忆录中说:“那里就是我的世外桃源,到处都是思想高超的人物,跟我在柏林工人区住宅所见的不同。”

  张申府在总结自己的人生时说,他就是爱新事物,他在不停满足自身好奇的同时,也希望他人能受益。他认为思想革命必须和社会革命同步并进。他在1921年一期的《新青年》上说,“人心不改造,社会无希望。”

  1923年2月,张申府受到攻击,在欧洲的少年中国共产党投票,驱逐张出党。

  郑超麟是少共成员,他回忆说:“有些学生觉得张躲在幕后当指挥,一手指挥周恩来,另一手指挥赵世炎,再由此指挥整个组织。”

  而后不久,共产国际为张平反,恢复了张申府中共旅欧通讯员的地位。   宁折不弯 因为反对国共合作,选择退党

  1924年回国后,张申府参加了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并担任了蒋介石的德文翻译,是中共从事早期军事工作的党员之一。

  1924年5月,孙中山任命张申府为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是当时中共在黄埔军校最高的任职,张还负责黄埔第一期学生的口试、笔试监考和阅卷工作。第一期录取揭榜时,后来的“黄埔三杰”之首共产党员蒋先云名列第一。可以说黄埔一期都是张申府的学生。

  张申府在回忆录中形容自己的性格是,“宁折不弯”。

  1925年的中共四大,张申府因为这个性格,因为反对国共合作,选择退党。因为他相信,中国的工人阶级有足够力量完成它的任务。

  张申府日后对中共党史编撰者回忆说,“后来到北京,大钊、世炎等劝我不要脱党,我脾气坏,我说,赞成我多的我就干,赞成我的是少数我就滚蛋,我可以在党外帮助着干,就这样我脱党了。”

  张申府开始更多地研究哲学。在政治上,他帮共产党做了许多外围工作。

  1935年冬,张申府与刘清扬等共同发动和领导了北平的“一二·九”学潮,担任游行总指挥。

  1936年2月,张申府、刘清扬同时被捕,被关在安定门内的陆军监狱。两个月后,由冯玉祥保释出狱。

  1941年,他代表救国会加入民主政团同盟(后来的民主同盟),在1945年的国共和谈中,他是民盟九代表之一。

  解放后,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他来到北京图书馆做了一名工作人员。

  1986年6月20日,张申府在北大医院逝世,享年93岁,死亡原因是“肺功能衰退”。

  早期党员郑超麟曾接受张申府女儿张燕妮的访问。他说,他感谢张申府引领他走上知识革命的道路,是因为看了张申府在《新青年》上的文章,他才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但郑超麟说,张申府是一个理论家,一个有操守的知识分子,但不是搞革命的人。(据《新京报》)

 
下一篇4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