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他是李大钊的得意学生和助手。中等个头,身着布衣,戴着一副黑框眼镜,面容温柔,一脸斯文。每有人拜访,他总说谢谢。在研究者罗洪国的眼里,他是“浏阳人的骄傲”,异常谦逊。
然而,一旦这个书生上了场,谦逊和犹豫就被抛得无影无踪,只见其冒着生命危险只身前往河南组织罢工运动,在五四运动中左突右冲。
这个人就是毛泽东笔下的“恰同学少年”之一的罗章龙。 【人物志】 罗章龙
生于1896年11月30日,1995年2月3日去世,湖南浏阳人。1915年与毛泽东结为好友,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发起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加入北京共产党小组,成为党员。
他应约成为毛泽东的密友,他曾参加五四组织火烧赵家楼,他曾领导过陇海罢工和“二七”罢工,27岁便被选入中央局,也曾因为工作繁忙错过参加“一大”的机会。
恰同学少年
结识毛泽东
罗章龙一生曾用过十几个笔名和化名,最为出名的要数纵宇一郎。
1915年5月,罗章龙到长沙司马里第一中学访友。在门卫处,见到一则寻友启事,署名“二十八划生”。启事引《诗经》诗句“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意为寻求志气相同的朋友。
“用八裁湘纸油印,古典文体,书法挺秀。”回去后,罗章龙写文章呼应,署名纵宇一郎。3天后,罗章龙收到回信,双方约定第二个星期日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见面。
见面时,两人互通姓名,对方报上名来:毛泽东。两人坐在定王台图书馆院子里一处僻静地方的石头上,“上午9点开始,直到图书馆12点休息,整整谈了3个多小时”。临走时,毛泽东对罗章龙说“愿结管鲍之谊”。
1925年,当毛泽东离开湖南时所作的《沁园春·长沙》中描写了自己与罗章龙等同学相处时光: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两人无话不谈,成为同路人。两人还在1918年4月14日成立新民学会,并要求会员不得虚伪、懒惰、浪费、赌博和狎妓。
深受陈独秀影响的罗章龙和毛泽东认为,北京学校正酝酿新思潮动向,“令人神往”,决定赴北京。
到京后,罗章龙、毛泽东等8人租住在地安门附近的三眼井吉安所夹道7号。虽然每人睡觉只能占一块方砖的地方,虽然8人只有两件外套出门时还需轮流穿,但罗章龙他们学习紧张,四处游走结交工农朋友,“不以为苦,反以为乐”。
罗章龙考取北京大学后不久,毛泽东决定回湖南。临行前,两人商定,3年为期,南北分途,各自努力。 “五四”急先锋 错过参加中共“一大”
在北大与陈独秀的偶然相识,成为罗章龙在五四运动中参与火烧赵家楼的催化剂。
陈独秀认为,革命者不在监狱就在图书馆,此说影响了罗章龙,“五四”前夕他参与成立了一个秘密行动小组。
1919年,巴黎和会结果传到国内,学生群情激愤。秘密行动小组成员商议,由罗章龙等为负责人,先去打探曹汝霖、章宗祥等人的住处,查明行动路线。
5月4日,游行开始。除了小组成员,谁都不知道要去攻打赵家楼。罗章龙等四五个人领头人到了赵家楼所在的胡同,发现有军警守卫,曹宅铁门紧闭。罗章龙和其他同学搭成人梯,打开曹宅临街窗户,跳进房内,打开宅门,放进潮水般的学生。军警没接到命令不敢开枪。学生们满屋子找曹汝霖,却发现了章宗祥,大家一拥而上痛打章宗祥,并放火烧了赵家楼。
罗章龙回忆,五四运动是一次革命的演习,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开始增多。罗章龙主张,中国走苏俄十月革命道路,并酝酿成立马克思学术研究会。
之所以倾向于革命,原因来自于罗章龙年幼时就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其中谭嗣同影响最大。出生于湖南浏阳沿溪镇的罗章龙,高小读书时老师思想激进,鼓吹革命。受这些老师的影响,罗章龙很小就读了谭嗣同的《仁学》:要破旧立新,一层层地破,不断创新,不怕流血,不怕死。
罗章龙的学生王雷鸣曾回忆,罗章龙对谭嗣同十分尊敬,第一次到北京时,即投宿谭嗣同曾经的住处浏阳会馆,并在日记中写道:流风余韵,发人深省。
罗章龙的儿子罗平海回忆,身边有许多乡亲参加了革命活动,爷爷罗泰钧参与了辛亥革命,其父走向革命也就不奇怪了。
五四运动后,罗章龙常常聚集在李大钊的办公室探讨,提到要建立一个更为严密的政治组织。罗章龙向往十月革命,向往俄共组织,迫切想建立类似的机构。
1920年5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找到李大钊,提出要见见参加五四运动的同学。罗章龙受到接见。维经斯基离京临走前,专门找罗章龙面谈:“我们的谈话很有意义,不是老生常谈,不久后将有重要结果。”
罗章龙回忆,这个重要结果就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罗成为成员之一。
1920年11月,共产党北京支部成立,罗章龙是支部三名负责人之一,主要负责宣传。中共“一大”即将召开时,北京党组织酝酿人选时,考虑推举张国焘和罗章龙为代表出席。罗章龙十分谦让,提出工作繁忙不能分身而辞谢,最后由张国焘和刘仁静出席。 缺少经验
领导罢工仍成功
1921年8月,中共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联络组织工人群众参加工人运动。北方书记部由罗章龙负责,工运成为其重要的任务。
起初,罗章龙对如何发动工人运动,毫无经验。罗章龙甚至向陈独秀坦承,北方工人运动范围甚广,工作繁难,希望中央另派人来指导,其目前无此能力。
罗章龙回忆,虽经过陈独秀劝说后,他仍犹豫不决。最后,陈独秀说:“你放下读书计划(我们)再谈。”罗章龙无法再辩,答应去发动工人运动。
1921年11月,陇海路发生大罢工,当时中共成立不足4个月,没有工运实践经验。
准备组织罢工前,李大钊决定让罗章龙前往领导,罗“正在踌躇未及作答”,其他同志催促其“放大胆些”,罗回答“今夜就走”。
罗章龙围着一条长围巾,戴一顶高檐吕宋帽,“既御寒,又可遮面”,前往洛阳。
当时罢工形势十分复杂,洛阳、开封、徐州工人组织自立门户,互相对峙,帮会色彩浓厚。刚出发,军政府已放出话来,谁能举报罗章龙的踪迹,定有重赏。这对操湖南口音的罗章龙来说,工作无疑难度增大,且有生命危险。
为了说服罢工东西两线团结一致,罗章龙先找到了西线罢工领导人游天洋。
后来,为了说服东线领导人魏荣珊一致行动,罗章龙与魏荣珊同泡澡堂,利用同是湖南老乡的情谊获得信任。最后,陇海路罢工获得成功。
陈独秀对罢工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我党初显身手的重大事件”。就连军阀吴佩孚也承认:这次中共的人在北方铁路斗法,居然神出鬼没,打败南方财阀,“确实有些办法”。
罗章龙的儿子认为,其父有哥们儿意气,多有生死之交。早期工运时,这种性格团结了不少人。陇海路大罢工时,工友被抓,罗章龙带人去关押地示威,遭遇敌人机枪扫射,中弹受伤。
工运的经历,奠定了罗章龙在早期共产党内的领导地位。1923年6月,罗章龙在“三大”被选进5人中央局,出任会计。1924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 沉心治学
推崇康德经济著述数百万字
1931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前后,因组织成立“中央非常委员会”,罗章龙被开除出党。此后的罗章龙,一直致力治学,在经济领域曾有数百万字著述。
不过,罗章龙走出家乡后,“情有独钟”并相伴终生的还是康德。罗章龙认为,康德的作品属一流名著,因此与同学合作,翻译了《康德传》。
1924年,罗章龙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大会,路过哥尼斯堡(时属波兰)时专程拜谒了康德墓,“徘徊竟日,不忍离去”,并题下诗句:墓道庄严铭文在,萧条异代感同怀;东西海岸先知出,曾见金人入梦来。
新中国成立后,罗章龙改名换姓,一心治学,直至1995年去世。
儿子罗平海记忆中,父亲总是在天蒙蒙亮的时候,烛光印着的一个背影,伏案写作或看书。
(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