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民企并未出现“倒闭潮”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2011年6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期温州3家“知名”民企接连倒闭引发恐慌,记者调查——
我国中小民企并未出现“倒闭潮”

  入夏以来,尽管天气愈来愈热,位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中小民营企业却有“过冬”的感觉。
 

  历来有民间资本“风向标”之称的浙江温州,近日接连有3家“知名”中小民企倒闭,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由此大肆渲染温州中小企业“扎堆”倒闭;一个网民在网上发出《温州经济出大事了,几百亿元高利贷跑了》的帖子;有关“钱荒”、“倒闭潮”等议论突然升温,有财经界评论员甚至称“温州民间金融泡沫接近崩溃”。

  真相究竟如何?“银根紧缩”会成为压倒中小民企的“最后一根稻草”?中小民企生存困境在哪里?民间关于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又有哪些期盼?“新华视点”记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追踪调查。

  传言不实:

  3家企业倒闭

  系自身原因

  经记者多方证实,此前浙江温州确有3家较大的民营企业倒闭,企业主出逃。分别是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波特曼咖啡、乐清三旗集团。

  “这3家企业倒闭是个案,主要是其自身原因。”温州市银监局主监管员周青冥介绍说。

  据了解,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企业主因欠巨额赌债外逃致使企业倒闭。2010年,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仍实现销售收入34147万元,净利润3425万元,销售利润率为12.2%,经营情况基本正常。但今年年初,由于该公司法人代表黄鹤受国际赌博集团引诱,参与大额赌博,欠下巨额赌债后外逃,造成公司经营整体瘫痪。

  波特曼咖啡企业主因经营不善出走造成相关门店停止经营。波特曼咖啡实际控制人严勤为拥有3家公司,分别经营中餐、西餐、快餐以及橄榄油等多个行业,但其自身经营能力不足,最终导致企业倒闭。在波特曼咖啡品牌逐渐形成后,严勤为转型扩张开了数十家快餐店,投入大量资金后却没有及时回本,之后他又推出主营海鲜的港尚记酒店,也出现了巨额亏损,同时他又投入资金开出4家卖橄榄油的店,使得自身资金周转越发困难。有传闻称严勤为夫妇向民间借入高息资金,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不得不出逃躲债。

  乐清三旗集团经营战线过长又遇内部变动陷入破产境地。近年来,乐清三旗集团除经营电缆及相关上下游产业外,短时间内投资组建了多家子公司,经营范围扩展至塑胶、房地产、酿酒等行业。此外,该企业通过子公司在江苏太仓购买了一个庄园,在江西高安购入一块土地。由于经营的行业过多,投资的战线过长,使得该企业的资金运作顾此失彼,面临极大压力。同时,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层发生纠纷导致管理层变动,再遭遇原材料价格大幅涨价,最终导致企业陷入经营困难而倒闭。   迷局初现:“倒闭潮”真的来了吗

  在温州,官方并未将这3家企业与广大民企画等号。温州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一些企业出现“关停并转”,是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正常现象,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民企出现危机的先兆。温州市工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私营企业注销户数534家,同比减少14.56%。

  中小企业“倒闭潮”的“传闻”引起有关部门重视。5月20日,中国银监会与浙江省中小企业局专程赴台州、温州等地调研。记者从温州市银监局获悉,调查组初步认为,中小企业生存确有主客观困难,但“倒闭潮”的说法“立不住”。

  记者在广州了解到的情况与温州基本相似。尽管有一些中小民企反映面临经营困境,但业界普遍承认,这是多种因素叠加的效应。如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增加、行业结构转型升级、融资成本偏大等。

  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秘书长谢泓表示,经历过金融危机最困难的阶段,中小企业生存环境目前整体上处于好转趋势。并未观察到广东中小企业出现大规模倒闭的现象,有关中小企业“倒闭潮”已经发生或将要来临的说法也是不严谨的。

  周青冥认为,企业融资难度有所上升,但总体仍在宏观调控预期范围之内,民间之所以炒作利率升高,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部分放贷主体试图借用趋紧的货币政策改变企业家的预期,使得自己以更高价码进入放贷市场;再者,‘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一些企业主已经深谙此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说:“企业融资难度有所上升,但总体仍在宏观调控可控范围之内。不可简单地将企业融资难与‘银根紧缩’挂钩。”   困局依旧:中小企业难逃融资难之困?

  “倒闭潮”的论调可谓“言过其实”,但中小企业面临的现实困境却不可忽视。融资难、贷款成本高,以及民间借贷风险大等,依旧是困扰中小民企发展的主要因素。

  自去年10月我国货币政策由“宽松”转为“稳健”以来,央行已4次加息,8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直至21%的高位。银行“惜贷”、“嫌贫爱富”又有抬头。

  一份来自温州市经贸委的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当地企业普遍遭遇融资难和融资成本提高的考验,规模以上企业中近一半感觉资金面吃紧,中小企业状况则更严峻。

  记者走访温州当地金融机构、企业时发现,许多企业对当前宏观紧缩、贷款抽紧、利息“步步高升”的局势感到不堪重负。当前在温州企业界流行两个字:“等贷”,即等待贷款。谁能贷到钱,就是“抱着老虎也笑”。

  一些银行开始主动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或成本,实现“以价补量”。目前温州的银行利率表面上是基准上浮30%,实际上各家银行通过变相收取管理费、咨询费、“扣存放贷”等方式,使利率上升至月息1.2%左右,超过原利率的1倍多。

  “今年不仅贷款利息高,还增加了许多附加条件。”江苏东渡集团一位负责人说,如银行要求将贷款额的一半用于投资银行指定的金融理财产品,于是又变相增加了贷款成本。“公司今年的贷款成本增加了三成以上”。

  对此,兴业银行南京分行一位管理层人士表示,信贷规模有限,银行自身经营也有压力,确有一些银行倾向提升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或增加手续费来增收减压。

  大中型金融机构贷款难催生了民间借贷的盛行。然而,这种融资方式贷款成本巨大,且风险高。一些中小企业坦言,一旦通过这种方式融资,企业就如“走钢丝”。

  广东银达担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高层表示,随着银行信贷收紧,广东民间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往年的民间融资利率在10%至20%,现在到了30%以上,而且还在不断走高。来自温州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利率单季上涨11.9%,环比涨幅高出8个百分点。

  正如一家企业主所说:“小企业和大企业不同,一笔资金跟不上很快就会死。如今的高利息对小企业来说就像是‘吃鸦片’。不吃资金链就会断裂,吃了又会搞垮‘身体’。”面对“合法的高利贷”,企业无所适从。   亟待破局:

  

  重压之下如何“突围”

  

  “融资难、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走高……”一系列长期存在和可预见的挑战正在不断挤压中小民企的生存空间,企业如何在困难中“突出重围”?

  专家认为,在国家为管理通胀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背景下,更应有效管理银行资金,照顾中小企业发展;企业自身则应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

  张文魁认为,在合理收缩信贷规模的同时,应当落实好“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特别是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除了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不应“一刀切”外,还需进一步畅通中小企业贷款渠道。目前大量民间资本无法通过合理渠道进入实体经济,亟待鼓励金融创新。

  “‘倒闭潮’虽立不住,但也为诸多中小企业发出了严峻的信号。”北京浙江商会副会长陈俊说,“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倒逼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应当将企业‘找’资金,转变为资金‘找’企业。”

  首先,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中小企业应积极引进专利技术,培育自身的研发人才和研发体系,在创新领域的差异化竞争中占有先机。

  其次,企业在打造核心技术竞争力时,需要善于借鉴“外力”。由于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成本大、要求高,且研发活动承担着一定的生产风险,企业更需要积极吸收高校、科研机构的成果,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多管齐下的创新模式。

  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建立一套政策调节工具,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扶持力度,对于科技、三农、服务、制造业等不同领域的小企业有针对性地解决创新难题,促进产、学、研、生产一条龙机制的有效运作。(综合《钱江晚报》、新华社消息)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