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5月28日深夜,上海闸北宝兴里一幢旧式楼房里,中共召开紧急会议。
“如果示威时有三五百人参加,就算我们成功了。”陈独秀略带消极地说。
蔡和森腾地站起身,盯着陈独秀,声音顿挫沉郁:“我们的目的绝不是动员三五百人,而是动员三五万人。”
12天前,上海纺织工人顾正红被枪杀,引发沪西工人大罢工。蔡和森与党总书记陈独秀就是否发动群众反帝示威游行进行辩论,两人针锋相对。
5月30日,五卅运动爆发。参与游行示威的不是三五百人,也不止三五万人,仅上海就有5万名学生和20多万名工人,随后运动遍及全国,共1700万人参加。
这并非蔡和森第一次“预言”成功。
1920年,还是留法学生时,他就提出中国革命必须建立“中国共产党”。1年后,中国共产党建立。
1927年4月1日,他在长沙发表演说,称国民党右派在破坏革命。11天后,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
同一天的演说中,他提到“农民武装”问题,并论述农运为整个革命的根本。多年后,共产党的革命方向逐渐向农村调整。
“蔡和森生前许多意见曾被忽视,他自己也多次被批判、遭排斥。但他牺牲后,他的理论和主张一一得到践行,其正确性也被一一证明。”湖南省双峰县史志办主任罗平原说。 【人物志】 蔡和森
湖南永丰人,生于1895年,卒于1931年,1921年底,经陈独秀介绍,加入共产党,从“二大”起,连任5届中央委员。
他像个完美的革命家,有着旁人无法理解的预见性和前瞻性;1920年,赴法留学之际,率先于书信中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并成为第一个系统阐释建党理论的人;他率先提出农运为革命的根本;率先提出要以武装暴动对付反革命暴动;率先提出建立根据地;他关于革命的主张在日后的实践中,都被证明是正确的。 提出5点建党主张
1920年,杨昌济(杨开慧之父)临终前,给友人章士钊的信中写道,“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重二人”。这“二人”指的就是杨的得意弟子,毛泽东与蔡和森。
这一年,蔡和森25岁,正要踏上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旅程。他此次出国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要“寻找人类自我解放的真理”。
此前,蔡和森已和湖南高等师范的同学毛泽东等,结成一个紧密的革命团体。他们于1918年4月在蔡和森家中成立了“新民学会”。
“学会”成立两个月后,蔡和森赴京,商议法国留学事宜,并结识李大钊,获知十月革命。他在给毛泽东的信中称:“近来俄之列宁颇能行之,弟愿则而效之。”
蔡和森在新民学会中,第一个吹响欢迎十月革命的号角。
1919年12月25日,蔡和森携母亲、妹妹蔡畅和未婚妻向警予,乘坐“央脱莱蓬”号邮船,赴法国蒙达尼。
蔡畅在80岁时曾回忆说,蒙达尼的情景宛如昨天,“我还清楚地记得,只要推开简陋的宿舍门,就能看到蔡和森坐在窗前阅读,他苍白、瘦弱,衣衫薄旧,因为哮喘而不时地剧烈咳嗽。”那些法文版马列著作,红色封皮,如砖头般厚重。蔡和森法语不好,手中只有一本法华字典。他没有去学校上课。他在半年内,靠着“蛮力”,阅读完上百种马克思主义著作和有关各国革命运动、各种思潮的小册子。
蔡和森在1920年八月、九月写给毛泽东两封长信,并于次年2月写给陈独秀一封长信《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
这3封信奠定蔡和森的历史地位。他成为中国第一个系统阐释建党理论的人。
蔡和森提出5点建党主张,字字烁金。一、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二、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三、要彻底革命反对改良;四、要发动工农等一切群众;五、必须有铁的纪律。
毛泽东收到信后,异常兴奋,当即复信说:“你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令毛泽东更为欣喜的是,1920年5月,蔡和森、向警予在小镇蒙达尼宣布结合。这是当年青年最称赏的方式,不要法律形式,只要二人爱慕,向外宣布,即成夫妻。 重视工人阶级和农民运动
1921年,北洋政府在法国创办“里昂中法大学”,原本允诺招收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但名额被国内富家子弟占用。蔡和森与周恩来等率学生占领大学。9月,300多名法国武装警察包围学校,蔡和森等104人被拘捕。10月,他们被遣送回国。
1921年底,经陈独秀介绍,蔡和森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蔡和森起草了中共第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在“二大”被选为中央委员。
“二大”后,蔡和森担任机关报《向导》的编辑。
在中国革命史上,《向导》是一份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报纸,发行量从数千份扩展到10万份。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打倒军阀”等口号,都是《向导》率先提出的,并在日后流行。罗平原介绍说,“在当时,‘帝国主义’、‘军阀’都是舶来词,令大众颇为新奇。”
此时,蔡和森的哮喘病加重,经常“气喘如鸣”,但他工作起来“不管不顾”,令身边朋友惊叹。
罗章龙回忆说:“他往往记不起吃饭……有时晚上写作疲倦了,他不解衣服不脱鞋,横倒在床上休息一下。没过多久,他又一骨碌爬起来继续写作,直到天明。”
蔡和森在《向导》上撰文超过130篇。他还写了《俄国社会革命史》一书,系统地总结了革命经验。李大钊为荐此书,曾给胡适写过两封信,陈独秀为此写过6封信。
蔡和森很重视工农阶级,认为他们是中国革命的“新动力”。
1925年五卅运动时,蔡和森在街头,带领工人群众高呼:“打倒帝国主义!”5月30日晚,蔡和森在中央会议上提出号召全上海罢工、罢市、罢课;6月1日晚,蔡和森再次提出把运动扩大到全国去。
就这样,革命的怒火在几日后,于全国各地爆发。
1927年,蔡和森开始呼吁重视农民武装问题。那年4月1日,他在长沙发表演讲时说,“农运是整个革命根本问题”,“谁能解决农民问题,谁即可以得天下”。
他的这篇演说,如同毛泽东后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样,对湖南农民运动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李立三曾感慨道:“蔡和森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战略家。” 36岁时悲壮就义
由于蔡和森的主张带有很强的预见性,所以每次开会,他都属于“少数派”。但他凭其雄辩之才,屡屡令“少数派”意见获得多数人赞同。
当他还在留法时,同学们就惊异于蔡和森瘦弱的身躯中,那股超乎常人的热情和动力。平时沉默寡言的他一旦开始演讲或辩论,就变了一个人,或热情洋溢,或“态度严肃、口气坚定”,“如同法官宣判一样”,令人不得不信服。
但蔡和森的辩才从1927年开始,渐渐失去作用。
1927年4月之后,蒋介石公开叛变。5月17日,夏斗寅在湖北叛变。21日,许克祥在湖南叛变。蔡和森向中央提议,以武力立即占领粤汉路,剿灭夏后,再由铁路直取湖南为根据地。
蔡和森提出,要以革命暴动对付反革命暴动,但被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拒绝。
1927年6月,汪精卫叛变迹象已明。
陈独秀、鲍罗廷提出“东征”蒋介石;蔡和森则主张解决两湖问题。他指出,我们不要再为他人做嫁衣,伐来伐去,依然两袖清风,我们应当坚定地发展我们的力量,建立我们的根据地。
蔡的意见依旧未被采纳。其间,蔡和森在病中连写七封信,试图说服中央,但被指责为“天天写信唱高调”。
1927年的八七会议撤销了陈独秀的领导职务。在蔡和森的力举下,毛泽东进入政治局,成为候补委员。
但当时党内“左”的情绪高涨,热衷攻打城市,从而造成巨大损失。向警予便是在湖北暴动后,被捕牺牲的。
中国大革命中途夭折。资料显示,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有31万多人被蒋介石杀害,其中共产党员2.6万多人。
1928年,中共“六大”会上,蔡和森提出,由于革命发展不平衡,应在农村进行游击斗争,建立红军和割据局面。这与后来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基本一致。
罗平原说,蔡和森在革命方向上,几乎没有做出过任何错误的理论和主张。
蔡和森的主张还是未被采纳,并被指为“右倾”错误,他被撤销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宣传部长的职务。
随后两年,蔡和森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在莫斯科“赋闲”两年。蔡和森的儿子蔡博说,这两年是蔡和森一生中最恬淡的时期。他极度沉默,不提任何申诉,不发表任何意见,也不与任何人来往。
1931年,蔡和森被派到香港,指导两广党的工作。那年6月10日中午,衡量再三,蔡和森决定冒着危险外出参加一场海员工会。他将闹着要听故事的女儿塞在妻子怀里。此时,他已和李一纯结婚。
出门时,他对妻子说:“这个会我不去不放心,下午一点前我一定回来,若没回来,那就是被捕了……”
这是蔡和森最后一次“预言”。一个小时后,他在会场被逮捕。
在狱中,国民党对他施行种种酷刑,最后他的四肢被钉在墙上,悲壮就义,时年36岁。
(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