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下半年至1925年春,上海商务印书馆,常常接到“神秘”的信件。
信封上总是写着“沈雁冰先生转钟英小姐玉展”。
沈雁冰是上海商务印书馆的职员,“钟英小姐”是谁?
频繁的来信引来同事们的猜测:沈雁冰的情人?
一次,趁沈雁冰不在,一名同事偷偷拆开“沈雁冰先生转钟英小姐玉展”的信。
信封里的内容吓坏了同事。
生于1896年,卒于1981年,浙江嘉兴桐乡人。1920年,由李达、李汉俊介绍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
革命者沈雁冰的名气远不如小说家茅盾。
他参与建党,在大革命失败前,是一个职业革命家。
如果没有1927年革命形势的风云突变,他的人生道路沿着原来的轨迹发展下去,几乎肯定会成为一个革命家、政治家。
历史把一名革命者变成小说家,“脱党”经历几乎纠结一生,但他的心一直追随中国共产党。
“听话”学生斗校长
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之前,沈雁冰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
10岁丧父,沈雁冰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故居退休主任汪家荣介绍,沈雁冰母亲陈爱珠自小习文,是浙江乌镇当年仅有的订阅《申报》的女性。
沈雁冰以文科见长,在中学时代就已展露,他写了一篇文章《志在鸿鹄》,钱玄同的哥哥钱恂在文后批阅“是将来可为文者”。后来,沈雁冰还把“志在鸿鹄”刻在了印章上。
心有“鸿鹄志”的沈雁冰,遵循着母亲“谨言慎行”的教导,同学和同事眼中,他的性格几乎如他故乡的水一般沉静,“永远是毫不出声地流着”。
沈雁冰中学时代,时逢辛亥革命爆发前后,老师常在课堂上灌输革命思想,激发了学生反清的革命热情。
嘉兴中学发生过“剪辫运动”,沈雁冰所在的那一级剪得最多,但他是班里仅有的几位未剪辫的,还曾被讥讽为“这几根辫子,今年不要再过年了”。
沈雁冰也有叛逆的一面。
嘉兴中学新任校长搞专制,宣布要整顿校风,包括巡视学生自修室,禁止学生相互往来和谈论时政。
“失去自由”的学生们开始反抗,这次沈雁冰也成为其中一员,结果遭到“记过”处分。
期末大考后,沈雁冰和一些同学当面质问校长记过的理由,有些情绪激动的学生砸了布告牌。
沈雁冰虽然没有动手去砸,但在大考时曾把一只死老鼠送给校长,并且在封套上题了几句《庄子》中关于猫头鹰爱吃腐鼠的话,用以讽喻校长。
随后的寒假,沈雁冰和许多同学接到学校除名通知。 避妻母深夜忙建党
“我抛弃了从前的‘书不读秦汉以下,文章以骈体为正宗’的信仰,把从前读过的经、史、子、集统统置之高阁,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浏览欧洲十九世纪各派的文学思潮,并努力翻译、介绍,确实受了‘五四’时期在北京出版的《新青年》的影响。”这是沈雁冰文章中,回忆自己青年时代的话。
《新青年》给沈雁冰带来了汹涌澎湃的激情。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后,沈雁冰立即著文:“今俄之Bolshevism,已弥漫于东欧,且将于西欧,世界潮流,澎湃动荡,正不知其伊胡底也。”
这个年轻人的进步思想引起陈独秀的注意。1920年初,陈独秀来到上海,住在上海环龙路渔阳里二号,秘密约见了沈雁冰、陈望道、李汉俊、李达等人。
当年7月,陈独秀发起建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沈雁冰由李达、李汉俊介绍加入共产主义小组。
白天在印书馆工作,晚上还要赶去陈独秀处忙建党工作,熬夜成了沈雁冰的家常便饭。
由于是秘密行动,沈雁冰开始不敢告诉已来沪与他同住的母亲和妻子。
沈雁冰曾有一段很平白的回忆:“我去出席渔阳里2号的支部会议,从晚8时起到11时。法租界离闸北远,我会后到家,早则零时,迟则凌晨1时。如果我不把事情真相对母亲和德沚(妻子)说明,而是假托是在友人家里商谈编辑事务,一定会引起她们的疑心。因此,我对母亲说明我已加入共产党,而每周一次的支部会议是非去不可的。” “钟英小姐”惹妻吃醋
沈雁冰加入中共,商务印书馆的同事并不知道。
同事偷拆“沈雁冰先生转钟英小姐玉展”信件,里面是中共福州委员会给中央的报告。
商务印书馆的郑振铎回忆,虽然是沈雁冰的朋友,信中内容还是吓了大家一跳。后来,大家都替沈雁冰保守秘密,再也没人议论。
“钟英小姐”与陈独秀有关。
沈雁冰加入共产主义小组后,陈独秀对他说:“中央认为你在商务印书馆是个很好的掩护,决定派你担任直属中央的联络员,任务是各地给中央的信都寄给你,信封上写:‘沈雁冰先生转钟英小姐玉展’,然后由你转送中央。”
从此,沈雁冰常接到全国各地的来信。他将信汇总,送交中央。若外地有人来上海找中央,也先找他。对过暗号,问明来人住址,沈雁冰会叫人家回去静候,他则把情况报告中央。
印书馆的同事之所以起疑,除了来信频繁外,更因沈雁冰对“钟英小姐”的态度,面对同事询问,他总是支支吾吾,避而不答。
一天,几个同事拿着一叠信嚷道:“雁冰兄,你的情书怎么这么多呀?”
沈雁冰说:“不要寻我开心了,我都结了婚,哪有什么情书呀!”
“真的没有?我们拿出证据来,你要请客!”说着,同事们亮出那一叠信,“这钟英小姐是谁呀?”
沈雁冰有点慌,连忙抢过信说:“我请客,我请客。”并掏出几张钞票给同事。
除了同事,沈雁冰的妻子也误会过“钟英小姐”。丈夫有情人的流言传到了妻子耳朵里,加上沈雁冰常深夜回家,妻子疑心更重了。妻子闹别扭,母亲总逼问,无奈下的沈雁冰征得组织同意,向妻子和母亲“坦白”。
“钟英”是“中央”的谐音,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位“小姐”。就这样,沈雁冰担任联络员角色一直到1925年春。 革命者成小说家
1925年底,沈雁冰等被选为左派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代表,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后留广州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
次年,北伐军占领武汉,沈雁冰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
1927年7月,武汉的汪精卫“分共”,沈雁冰撤离武汉,准备赴南昌参加起义,抵九江后因路途阻塞返沪。
在上海,沈雁冰遭国民党通缉,他闭门以“茅盾”为笔名撰文求生。
“茅盾”原为“矛盾”,编辑叶圣陶为使笔名更像真名,经沈雁冰同意改“矛”为“茅”。
南京大学丁帆教授曾参与《茅盾全集》的编辑工作,他认为“茅盾之所以为‘矛盾’,是其人格内涵使然”。
胡愈之回忆,沈雁冰曾对他谈起他1927年左右在武汉所见,“革命群众”把男子的长袍下半截剪掉,把梳头的女子剪去长发,把所谓“土豪劣绅”不问姓名戴上高帽游街,甚至当场宣判立即枪决,群众内部武斗成风。
沈雁冰自己解释,知识分子遇事好寻根究底,好独立思考,不愿随声附和。形势突变时,往往要停下来思考,不像有些人那样紧紧跟上。
对《幻灭》的写作,沈雁冰曾说:“我是真实地去生活,经历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终于感得了幻灭的悲哀。”
此后,沈雁冰一度流亡日本卖文为生。 一生纠结“脱党”经历
“逃墨馆主”是沈雁冰曾用笔名。他解释,自己不愿归于墨,“是倾向于赤化的”。
汪家荣表示,“逃墨”的沈雁冰纠结一生,是他被自己追随的中共长期定性为“脱党”。最早“脱党”一说是沈雁冰于1927年赴南昌未遂。
1928年7月,沈雁冰到日本避难。按当时中共规定,党组织关系必须跟随到相应的党支部,否则被视为“脱党”。
一份现存于中央档案馆的文件显示,1928年10月,中共中央曾给中共东京市委复信,批示沈雁冰的党籍问题:“沈雁冰过去是一同志,但已脱离党的生活一年余,如他现在仍表现得好,要求恢复党的生活时,你们可斟酌情况,经过重新介绍的手续,允其恢复党籍。”
但1929年,中共东京特别支部被破坏殆尽,成员被逮捕或被遣送。
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沈雁冰到延安,提出恢复党籍一事。最终被告知目前留在党外更有利于工作。
此后,沈雁冰一直戴着党外人士的帽子,长期从事红色文艺宣传及文艺界的统战工作。1949年后,他曾担任国家文化部部长15年之久。
1981年3月,沈雁冰在生命最后时刻,向儿子口述了一封给胡耀邦和中共中央的信,希望中央在自己死后追认他为中共党员。3月27日,沈雁冰在北京病逝。
3月31日,中共中央作出决定:“恢复沈雁冰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