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方日报消息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罕见大旱,虽然三峡水库持续“放水”支持抗旱,但指责“三峡工程本身就是导致干旱的原因”的议论四起,再次把三峡工程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6月3日中科院举行的“科学看待气候与水电发展媒体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光谦告诉记者,三峡工程与干旱没有关系,干旱就是因为不下雨。
当不少言论把矛头指向三峡工程改变长江流域气候大环境,致使“旱季蓄水涝季泄洪”时,王光谦院士表示,三峡工程虽有利有弊,但其利远远大于弊。
说到三峡工程带来的负面影响,王光谦说:“三峡工程最直接影响的是珍稀鱼类。我看到一份资料上说,有一种鱼在水温18℃时准备产卵,产的卵会被流水冲走,如果这时水库进水,卵就会落到库底死掉。”王光谦说,原来三峡工程设计规划的时候,并没有把生态功能考虑进去。20年前,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几乎是零,十几年前才慢慢认识到生态功能的重要性。此外,三峡大坝建成后,大的洪峰经过带来泥沙冲刷,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影响。
“然后就是地质灾害,由于三峡水库水位攀升,快速升降,加上这个地方本来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滑坡很多,水坝再一泡,就容易坍塌。”王光谦告诉记者,三峡工程会引发低震级地震。工程建成后,地震增加了很多,最大震级是6.4级。
其实早在2007年4月,中科院长江水利委就发布了《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地区微震活动频率明显增加,塌岸和局部滑移会危及部分居民点的安全。报告统计,库区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4719处,其中627处受水库蓄水影响,863处在移民迁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