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空间开发模式发生重大转变。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徐宪平6月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我国制订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了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主要目标和战略格局,规划确定将在中西部培育新的城市群,促进经济增长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发展。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全国划分为四类开发区域
优化开发区域是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从而应该优化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包括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是有一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的条件较好,从而应该重点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包括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区、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包括河南)、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湾地区、成渝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等18个区域。
限制开发区域分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主要包括东北平原主产区、黄淮海平原主产区、长江流域主产区等七大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及其二十三个产业带。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等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禁止开发区域是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需要特殊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
中国将告别“唯GDP论”的考核体系
徐宪平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一个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思路和开发模式的重大转变,是国家区域调控理念和调控方式的重大创新。
专家称,“中央根据区域各自的功能定位,分别设定了不同的考核指标。自此中国将告别‘唯GDP论’的考核体系。”
为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腾出更多空间
徐宪平说,区域协调发展并不是使经济总量在城乡和各地区平均分布,并不是简单地缩小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而是要从人人享有小康社会幸福生活出发,使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都能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
徐宪平表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对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若仍按照原有的发展模式,势必大大超出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陷入越开发、越破坏、越贫困的恶性循环。因此,要引导人口和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为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腾出更多的空间,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
据介绍,《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里的“开发”二字特指在一定区域进行的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活动。限制开发并不意味着限制所有的开发活动,实际上在一些生态功能区内也允许适度的开发能源、矿产资源的活动,但是必须进行生态环境的评估。 (综合新华社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