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876年,卒于1935年,湖南宁乡人。新民学会骨干会员,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成员,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1935年2月,途经福建长汀时,被敌人追捕,英勇牺牲。
他是清末秀才,深感“世局之汹汹”而不愿为官;他是教书先生,却比青年学子更激进。他投身革命,却坚持人道主义;他为实现社会平等,“流尽最后一滴血”。
“穷秀才”造反
1902年,何叔衡考上秀才,当年娶妻。县里给他下了掌管钱财的委任令,但他深感“世局之汹汹,人情之愦愦”,拒不到任。在父亲的骂声中,何叔衡回乡种地教书。
在乡间任教时,何叔衡与其他三位志同道合的秀才结为拜把子兄弟,他们就是被称为“宁乡四髯”的谢觉哉、姜梦周和王凌波。
这几位秀才虽然也是长袍马褂,说话之乎者也,但在思想上与其他科举出身的旧文人格格不入。他们都不愿为官,却关心政局,聚在一起时常抨击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乡邻们称呼他们为“穷秀才”,许多人觉得他们没有能耐。
1906年,这几位文邹邹的“穷秀才”做出一件震惊乡里的事情。
这一年宁乡遭灾,在何家祠堂做工的贫农余老伯偷祠堂的半担积谷被捉住,何氏族长决定将他沉塘处死。
何叔衡得知后,立刻让学生四处通知自己的把兄弟,几个人一起赶到何家祠堂,他们离老远就开始高喊:“放人,快放人!”
一群长袍秀才的突然闯入,令在场众人目瞪口呆,大家眼睁睁看着何叔衡给余老伯解开绳索,竟没人阻拦。
何叔衡将余老伯带走时,回身恭恭敬敬作了个揖,然后向何氏宗亲恳切陈述余家的难处,说得在场的许多人红了眼圈,族长无奈,只好免了余老伯的罪。
除了在乡间推动民风革新,“宁乡四髯”也在他们工作的云山学堂积极推动学校的改革。
辛亥革命后,在何叔衡等人的倡导下,学堂组织了学生会,进步师生一起反对尊孔读经,提倡写应用文,开设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何叔衡还带着学生们上劳动课,植树种草绿化校园。
何叔衡的改革很快遭到校长的反对,他当着学生的面斥责何叔衡“公然造反”,何叔衡怒而辞职。
1913年春寒料峭中,37岁的何叔衡决定赴长沙求学。他夹着包裹雨伞,在妻子的目送下走出了山村,也走出了宁乡。他走向了一片全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