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
之
风云人物
1904年11月15日,张琴秋出生于浙江桐乡县石门镇的一户人家。在上海读书期间,张琴秋认识了沈雁冰的弟弟沈泽民。
1923年夏,张琴秋考取了南京美术专科学校。正巧,组织上派沈泽民去南京建立和发展党组织,于是两人同行。入学不久,张琴秋由于家庭困难,便辍学回到母校振华女校担任代课教师。在半年多的代课日子里,张琴秋开始真正接触社会。她看到了军阀统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感到非常茫然。张琴秋把自己郁积在心中的烦恼和苦闷,全盘写信告诉了沈泽民。沈泽民多次热情回信,并先后寄去《社会科学概论》等许多进步书刊。在沈泽民的帮助下,张琴秋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努力追求真理与光明。这一时期,他们通信频繁,感情也日渐升温。
1924年4月,经杨之华等人的介绍,张琴秋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于同年11月转为中共党员,成为我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张琴秋与沈泽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25年11月,张琴秋与沈泽民举行了新式婚礼。
1925年11月,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张琴秋与张闻天、王稼祥等100多人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1926年春,沈泽民也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30年春,莫斯科中山大学停办,学生回国分配工作,张琴秋和沈泽民也都回国。不久后,王明任命沈泽民为鄂豫皖分局常委兼鄂豫皖省委书记。
走上革命道路
核心提示
在红军将领中,张琴秋是唯一的女性。虽然邓颖超、蔡畅、刘英、贺子珍、钟月林、邓六金等人也参加了长征,但从事的大多为机要、秘书及党团妇女工作,没有在红军作战部队中担任高级职务。1955年授衔时唯一的女将军李贞,在红军时期担任的最高职务为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而在红军时期,张琴秋曾担任过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成为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而陈赓、陈再道、王宏坤、许世友、王建安、洪学智、王新亭、刘华清等这些威名赫赫的共和国的大将上将们,当时都曾是她的部属。
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张琴秋担任了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兼党组副书记,成为共和国第一代女部长,没有在部队工作,所以1955年没有给她授衔。否则的话,以张琴秋的资历,是完全可以授中将乃至中将以上的军衔的。权威的《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认定张琴秋是红军唯一的女将领。
出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
1931年5月上旬,张琴秋和沈泽民来到鄂豫皖苏区的中心金家寨。在鄂豫皖苏区,张琴秋任一所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刚到鄂豫皖苏区时,大家都说沈泽民带来一位漂亮的夫人,对这个洋学生出身的女人能否当好军校政治部主任还有所怀疑。但每天早上军号一响,张琴秋总是第一个来到操场,腰束皮带,斜挂短枪,英姿勃勃。张琴秋能以非常标准的军人姿态和响亮的口令使大家感到惊叹。进行政治动员时,她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和雄辩的口才更令人信服。
1932年秋,在蒋介石20万大军的“围剿”下,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在决定红军行动方针的黄柴畈会议上,张国焘、徐向前等领导人都赞成红军主力跳出鄂豫皖根据地,越过平汉线,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伺机歼敌后再返回根据地。但沈泽民不愿走,主张分散打游击,表示要留下来坚持斗争。沈泽民受王明的影响,思想较“左”,对工作有满腔热情,却缺乏领导经验和军事斗争经验。
在沈泽民的坚持下,张国焘最后同意他留在鄂豫皖根据地坚持斗争。此时已担任七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的张琴秋随大部队转移。由于长期的劳累,而营养又不良,沈泽民的肺病复发了。1933年11月30日,沈泽民病逝,享年33岁。
到鄂豫皖根据地工作
1932年11月间,在红四方面军翻越巍巍秦岭,进入关中平原前夕,张琴秋被正式任命为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这也是土地革命时期乃至整个战争年代,女战士在我党军队中所担任的最高职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称张琴秋为红军唯一的女将领毫不为过。
1932年12月下旬,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北后连战连捷,队伍迅速壮大,根据地不断扩大巩固。正当红军羽翼丰满之际,张国焘在川北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肃反运动。
1933年春,张琴秋被撤销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职务,被派到红江县担任县委书记,她也是川陕苏区的第一位女县委书记。当时,有不少人都为张琴秋的撤职而不平。但她刚正不阿,对于张国焘的打击,从不屈服。她胸怀宽广,一切以大局为重,她认为只要是党的工作,干啥都行。
1933年夏,张琴秋从红江县委调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当部队离开通江、巴中、南江一带北上时,张琴秋带领500名女战士,担任护送300名红军伤员的任务。在苦草坝附近时,她们遭到了军阀田颂尧一个团的袭击。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她指挥战士们沉着应战,打得敌军晕头转向,敌人还误认为是遇上了红军主力。张琴秋抓紧时机,向敌人展开强有力的政治攻势,组织大家向川军的士兵喊话。川军士兵们纷纷调转枪口,将川军营以上军官们捆了起来,投降了红军。捷报很快传遍了红四方面军和根据地。从此,“五百农妇缴一团白军的枪”,及“女将军张琴秋指挥如神”的故事在根据地广为传颂。
1934年3月,在反敌人“六路围攻”胜利不久后,张琴秋被正式调到红四方面军中著名的妇女独立团担任团长兼政委。这支“娘子军”从团长、政委一直到普通士兵,都是清一色的女子。
“部长当翻译”传为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张琴秋担任纺织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丈夫苏井观则担任卫生部副部长。夫妻两人都是部级领导,这在当时还是凤毛麟角的。
张琴秋是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但她从不以领导自居。1953年,她率领纺织工业代表团去苏联访问,翻译人员不够,她就主动给随她出访的工程技术人员当翻译。回国后,“部长当翻译”一事传为美谈。
1960年,张琴秋到上海国棉二厂蹲点,时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厂方考虑到她的身体和工作,把她安排到高级宾馆住宿,被她坚决谢绝。她搬回厂里和大家住在一起,同喝一样的酱油开水,同啃一样的糠窝窝头。
“文革”期间蒙冤而死
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兵败后,苏井观随李先念指挥的一支游击支队冲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到达新疆星星峡,被奉党中央指示来接他们的陈云接到新疆的迪化(今乌鲁木齐)。苏井观在鄂豫皖苏区时曾担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院长。1941年苏井观回延安以后,他和张琴秋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每逢节假日,苏井观都要派警卫员陈明镜牵着马,去把张琴秋接到柳树店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卫生部来相会。1943年春,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张琴秋与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友苏井观结为夫妻。
他们的婚礼在苏井观居住的窑洞里举行。徐向前和当年红四方面军的许多老战友都赶来向他们庆贺。新房的墙壁上张贴着原红四方面军老战友撰写的一副对联:“两位老家伙,一对新夫妻。”这时苏井观已经38岁了,而张琴秋还比他大一岁,都已不再年轻。
与苏井观结婚
张琴秋和沈泽民
苏井观、张琴秋夫妇定居北京以后,相敬相爱,过了一段十分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已年过半百的他们还经常手拉着手,在院子里散步、聊天,或者紧挨着坐在沙发上谈笑。心情愉快时,张琴秋还要苏井观和她一起放开嗓子唱歌。张琴秋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经过苏井观几句话的开导,也就如释重负似的,心情变得愉快起来。张琴秋对苏井观的业务能力很推崇。她常对孩子们说:“你们长大了,别学我,要学你们的爸爸,掌握一门专业知识。他参加革命时,就是一名合格的医生。现在,他当卫生部副部长,就比我在纺织工业部工作轻松得多,贡献也大得多。”
1964年5月26日,苏井观病逝。张琴秋与他在一起生活了20多年,为寄托哀思,她克制着悲痛,拿起笔来,写了一篇悼念苏井观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张琴秋在悼念苏井观的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井观同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我影响很深。20多年来,我从未看到他愁眉苦脸过。”
张琴秋在纺织工业部工作了近20年,她把自己的后半生贡献给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祖国的纺织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就是这样一位为中国革命出生入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呕心沥血的女将军、女部长,没有死在敌人的屠刀下,最后却被林彪、江青一伙人的残酷迫害致死。
有一次,张琴秋听毛泽东作的内部报告。当毛泽东讲到“有些人‘夜郎自大、好大喜功’”时,张琴秋就顺手把这8个字写在自己笔记本扉页毛泽东像的上边。没想到“文革”期间,张琴秋就因此被定为“反党分子”。康生主抓张琴秋的案子,逼迫张琴秋交代她与王明、李立三、陈昌浩等长期旅居苏联的中共重要领导人的关系。
张琴秋被定为“反党分子”而受迫害致死后,“四人帮”中的某个成员说:“张琴秋生的女儿,绝不会是好人。”这样,张琴秋唯一的亲生女儿张玛娅在母亲去世的第二天,就和丈夫一同被分别关押起来,进行隔离审查。张玛娅被折磨得神经错乱,听觉失常。1976年,张玛娅说:“广大群众到天安门送花圈悼念敬爱的周总理有什么不对?”就因为这一句话,张玛娅遭受了更大的迫害,最后被迫服了大量的安眠药而死。
粉碎“四人帮”以后,张琴秋得以平反昭雪。1979年6月23日,党中央为张琴秋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李先念、王震、余秋里、陈锡联、胡耀邦、徐向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了追悼会,徐向前元帅亲自主持了追悼会。经党中央审定的悼词给予张琴秋很高的评价:“无论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她都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忘我地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切。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纺织工业战线的老同志,大别山、大巴山、祁连山等老区的人民,都没有忘记张琴秋,纷纷缅怀她。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