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油、色拉油、棕榈油……充斥北京、河北、天津市场的一些油品,其背后可能都和泔水油、炸货油、动物内脏等紧密相连。记者历经一个月、数千里艰难追踪,初步揭开京津冀“地沟油”产业链冰山一角,天津、河北甚至北京都存在“地沟油”加工窝点,其规模之大出人意料,仅记者实地探访的几家窝点日加工能力合计已近百吨。
这些“地沟油”黑窝点加工工艺、提炼设备经过多年“升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其识别也愈发困难,通过“地下渠道”不断流向食品加工企业、粮油批发市场,甚至以小包装形式进入超市。
“黑圈子”的非法勾当
非“熟人”介绍难入行。即使是熟人介绍,初次见面时,对方也是高度警觉。记者第一次和一家黑窝点联系人见面时,他们高度警觉,把记者的车车里车外的翻看了一遍。另外,记者暗访的大部分窝点以及泔水油中转站,几乎都有狼狗看门,很难接近。
知情人说,这种违规生意没有法律保护,想生存下来,做大做强,除了拼价格外,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人,壮大自身实力。这些人慢慢形成了“势力”,有了“老大”。
在北京,一家地下灌装厂的负责人被圈内人称为“老大”,只要说出他的名字,立刻就会得到对方的礼遇。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他的厂什么牌子的桶装食用油都能做,而且都用厂家的真桶,有防伪,每天送往北京一些超市和商店,日产量大约10吨左右。他还经常到天津、河北,和供货厂商联络感情,甚至带队参观过江苏的精炼厂,学习先进的提炼技术。
天津地区同样有这样一位知名人物,在“圈内”说话颇有分量。
一位曾做过多年“地沟油”生意的知情人说,北京有数千人从事这一行当,各有分工,合作紧密,年产值几个亿。
监管部门要联手齐心
有关人士认为,要掐断“地沟油”产业链,单靠某一部门难以奏效,需“各种兵”联手齐心,把住四道关。
严控原料关:一方面加快建设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增强正规渠道的消纳能力;一方面加强对餐厨垃圾排放行为的监管,并将是否依法依规进行餐厨垃圾排放作为营业许可的考察要素。严控加工关:记者暗访时发现,无论是小作坊还是大规模加工窝点,只要检查其加工现场,就能很容易发现破绽。比如天津一家炼油厂空地上码放在一箱箱的“大豆调和油”,然而,记者在生产厂区内根本没发现大豆的影子。而且,监管部门只要仔细查看交易台账、银行资金往来明细等,很容易就能掌握其违法证据,进而取缔这些非法窝点。严控流通关:记者发现,相当比例的“地沟油”是以散装油的形式回流餐桌,应进一步加强对散装油市场的管理,同时,进一步规范餐饮酒楼、食堂食用油市场,并加强对食品加工厂等用油单位的检查力度。严控司法关: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对于炼制“地沟油”的行为和监管部门的渎职行为,应在相关法律框架内,从快处理,顶格处理,以增强对不法分子的震慑力。
截至记者发稿时,记者反映的相关问题已引起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公安部,以及北京市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