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闾寨位于鹤山区鹤壁集镇,豫北战役期间,这里曾经是刘邓大军指挥部所在地。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在这个小村庄里运筹帷幄,最终打下汤阴,取得了豫北战役的胜利。刘邓大军为何选择这里作为指挥部?豫北战役前后,这个豫北的小村庄里经历了哪些历史变迁?
□晨报记者 张小娜 文/图
1947年3月22日,我军在豫北发动总攻,史称“豫北战役”。这场战役进行了两个月零三天,共歼敌4万余人,收复大片解放区,解放了汤阴、鹤壁、鹿楼等地。
1947年4月初,刘伯承和邓小平率大军来到鹤壁。他们先后在寺湾、东窑头、鹤壁集、大闾寨等地办公。攻打孙殿英驻守的汤阴时,指挥部设在大闾寨。5月2日,顽强固守汤阴的孙殿英被俘后被关押在大闾寨,随后刘、邓首长还在大闾寨宴请了孙殿英。
因兵荒马乱
繁荣的大闾寨逐渐衰落
近日,记者两次来到大闾寨,81岁的尤学成老人和82岁的尤丑只老人带领记者参观了刘邓大军指挥部的旧址,这两位老人是村里最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尤丑只告诉记者,过去的几十年间有很多人来采访过这段历史,不少当年接受采访、知悉这段历史的老人现已不在人世了。
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郭长敏为记者分析了指挥部选址大闾寨的原因。郭长敏认为,主要原因是当时沿着指挥部西面有一条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这条交通要道,南通鹿楼、鹤壁集,向北通往水冶重镇,再向北可通往我军太行山革命根据地重镇武安县。孙殿英被俘之后,就是通过这条路被押往武安县监狱的。
这条交通要道穿过村庄的长度大概有200米左右,6月18日,记者沿着这段路由南向北走了一趟。据尤学成介绍,这条路在村里是从南岭过来,穿过大街,一直到村的最北面。以前这条路非常窄,只能过一辆独轮推车。当时这段路下面是涧水,涧水上面用条石搭成路,所以有句话说这条路是“一百单八桥”,这里所说的“桥”是指涧水上面的条石。这条路从1944年大闾寨解放之后,就慢慢荒废了,如今,条石大部分已被搬走了,只剩下一条小水沟。
大闾寨是近代乡村社会的一个缩影,而且较好地保存了近代乡村社会的痕迹。这条路的两边有很多老房子,这些老房子虽然已经成了断壁残垣,但是透过高高的门台、门楣、上马石、拴马石等,还可以看出曾经的繁华。尤学成告诉记者,这些房子当时都是店铺,有粮食坊子(粮店)、饭铺子(餐馆)、染坊、茶馆、烧饼铺、当铺等。“其实这里就是一个经济繁荣的集镇,村里做生意的人很多。”
指挥部最南边邓小平住过的宅子是尤作栋家的老房子,这座房子比较有代表性。北屋是两层楼,每层有4间,当时邓小平就住在北屋。南屋则是门面房,共有6间,开的是粮食坊子。
尤丑只说,当时大闾寨是府西一带(以前安阳是彰德府,大闾寨属于安阳七区,在彰德府西面,所以属于府西)最繁荣的地方。“这种繁荣我这一代人没有经历过,因为兵荒马乱,这条街逐渐衰落了下来。”
尤丑只说,民国时期,这一代非常混乱,有势力的人拉一支队伍就成立局子(民国时期地方势力建立的小政权)。尤其是民国三十二年,河南一带发生重大旱灾和蝗灾,民不聊生,土匪横行,土匪隔三差五来村子里要这要那。村里有的人害怕就逃走了,有的人被逼急了跟土匪对抗,结果,土匪一把火烧了村子里的四五百间房子,原来的好房子都被烧毁了。
日本鬼子来此后曾对这里进行过疯狂轰炸。国民党的军队来后,开始不断派粮饷,把当地村民家中搜刮了一遍。尤丑只说,当时国民党的人拿着秤挨家挨户敲门收粮饷,小麦、玉米、大豆、芝麻统统都要。村民家往往是刚东拼西凑交完了这次的粮饷,没过多久国民党又来收。老百姓有家底的开始卖地卖房,贫民有的逃荒,有的把家里的门封死,白天在外面东躲西藏,晚上偷偷摸摸地回家,即使这样也无法逃避苛捐杂税。
刘邓大军指挥部旧址
5月28日,尤学成老人带着记者参观了刘邓大军指挥部旧址。据尤学成介绍,指挥部旧址位于大闾寨西北部,紧挨着原来的那条大路的东面,长约100多米,宽约二三十米,由众多民房组成,地形像簸箕的中间部分,三面都是山坡。“这个地方我们称之为井沟,因为这是在沟里,而且有一个可供全村人用水的井。”尤丑只说。
据了解,指挥部借用的主要是村里两个大家族的房子,即尤家和李家,尤家以农业起家,而李家则以开煤窑著称。据说,年景不好的时候,十里八村的人都会到李家借粮食。但村子里流传过这样一句顺口溜:“文元(音,李家掌柜的号)厚,文元厚,不抵大活(音,尤家掌柜的号)的一个脚趾头。”可见,尤家之财产、地位比李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刘、邓首长来到这里的时候,这里早已败落了。据尤作栋的妻子李改连介绍,刘邓大军来了之后,指挥部戒备森严,从南边到她家门口十几米的距离,中间站了7道岗。当时李改连的公公在鹤壁集上班,回家时站岗的人还向村干部、家里人调查,得知他公公确实是家在这里才让他进来。
邓小平住过的房子再往北走,有一棵古老的皂荚树。据尤丑只介绍,这棵皂荚树的年代十分久远,上几辈的人都不知道这棵树是什么时候栽的。尤学成告诉记者,当年,这棵树的附近有一个牌坊式的大门,大门里面住的大部分都是尤家的人,老百姓称之为“大门里面的人”,意即比较殷实的人家。沿着皂荚树往北走,紧挨着的几个大院子就是当时的指挥部。往北走有一个向东的胡同,这个胡同被老百姓俗称为“尤家胡同”。
尤丑只介绍,当时,他见过刘伯承从“尤家胡同”走过,刘伯承前面五六米有两个人手拿冲锋枪的护卫,后面五六米也有两个人拿着冲锋枪护卫。
“尤家胡同”北面的一座老宅子就是刘伯承曾经住过的地方,是尤学成的叔叔家,尤学成家就其东面。当年,在尤学成家的东屋曾经宴请过孙殿英,因为他们家的房子曾经被土匪烧了,所以宴请孙殿英时东屋还是草房。当年宴请孙殿英之前,还请剧团进行了表演,尤学成还在附近的房顶上偷看过表演。
在刘伯承住过的房子西北角有一座非常讲究的房子,这就是李文元的家。据尤丑只介绍,这座房子在攻打汤阴时是我军在大闾寨的弹药库,后来这里还成立过中心校,直到现在大门两旁还写着“严肃活泼、团结紧张”的标语。
这座房子再往北走就是尤丑只家的老房子,攻下汤阴之后,俘虏孙殿英、刘月亭和朱士荣,就关在这个院子的东屋。“我记得孙殿英穿着一件呢子大衣,刘月亭穿着一件军大衣,而朱士荣穿的是一件黑色氅子,看上去都非常气派。当时孙殿英已经精神不振了,上厕所都得由朱士荣搀着,后面跟着挎抢的我军战士。”
尤丑只说,打下汤阴之后,小推车接连不断地运回来战利品,子弹在村中的路上洒了一层,尤丑只说:“我们从地里回家时还拾了两盒子弹,后来给了村里的民兵。”
老百姓眼中的刘邓大军
在采访中,村民们谈到了对日本鬼子、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的印象。
尤学成说,当时日本鬼子来了之后,先打下了安阳,驻守在安阳一个村庄的日军拿着翻山镜(老百姓对望远镜的称呼)看到大闾寨有国民党的四十军,于是便疯狂地向大闾寨投掷炮弹。当时村里人不敢在家待,都躲到附近的田地里,到晚上才敢偷偷地回家吃饭。“我们家西屋的西北角就是被日本鬼子的炮弹炸塌了。”尤作栋说,日本鬼子到村里看到鸡就抓,抓了之后随便煮一煮,也不管生熟就吃了。
后来新五军(孙殿英的部队)来了,抓村里的老百姓给他们挖战壕,战壕有一米多深,每一段战壕之间还要修碉堡,村子里的战壕能直接通到窦马庄。尤学成当时只有十二三岁,也被抓去挖战壕,而且动不动就挨打。尤学成说:“我当时真想跟他们反抗,但最终还是忍住了。”尤丑只说:“挖战壕的时候,我正好生病,每天吃不下饭,气息奄奄的。新五军的人去我家抓壮丁,家里人向他们解释,他们骂骂咧咧的,最后朝着我腿上狠抽了一棍子才走。”
而刘邓大军来到大闾寨之后,给老百姓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李改连说,邓小平在她家住的时候,部队占用了北屋的两层小楼,而李改连的婆婆在南屋住着。当时他们家里有一个比较讲究的桌子和两把椅子在北屋放着,邓小平还专程问李改连的婆婆:“桌子和椅子能不能让我们用用?”李改连说:“邓小平首长用商量的口气给我婆婆说话,那个时候,兵荒马乱的,哪遇到过这么好的长官,我婆婆连连答应。”李改连还告诉记者,“听我婆婆说,邓小平轻易不说话,当时我哥年龄还小,差不多两三岁的样子,邓小平有时候会用浓重的四川口音逗我哥,管我哥叫‘小鬼’。”
尤丑只说,他见到过刘、邓首长,他们当时都穿得非常朴素,根本看不出来是首长。他们走了之后,村里的人才知道原来那个有一只眼睛不太好的人就是刘伯承,那个个头不高的人就是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