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市早期的共产党员之一;他曾以地下党员的身份,驱逐奉军,声援北伐;他在家乡创办学校,宣讲革命道理,把共产主义的种子撒播在人们心间;他就是何名臣。日前,记者走进山城区鹿楼乡鹿楼村,寻访这位革命者的印迹。
□晨报记者 徐舒帆 文/图
投身革命
点燃火种
“解放前,何名臣一直做地下工作,对于他的事迹,村里的后人不是很了解。”在鹿楼村村委会,村干部李德忠、郭保良回忆,关于何名臣的事迹,在市志和村里的一些史料上均有所记载。
何名臣,字泽生,又名何世英,1906年出生于如今的山城区鹿楼村。1919年,“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也促进了鹤壁人民的觉醒。汤阴等地出现的工人罢工、学生游行,逐步掀起了革命的浪潮。1925年10月,19岁的何名臣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在汲县(现新乡卫辉市)第五师范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市早期的共产党员之一。
1926年夏天,何名臣与任名阁、韩墨清、傅凌云等革命青年秘密接触,酝酿在当地成立党组织。当年9月,他们建立了中共豫陕区委汤阴直属县支部,由此,在当地播下了革命火种。同年,作为中共地下党员的何名臣与吴丹坤(浚县人)一起,根据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批示,在鹤壁、鹿楼、浚县枋城进行革命活动,支持群众组织红枪会,开展驱逐奉军斗争,声援北伐。
不久,何名臣在从事党的秘密活动时暴露,随后返回家乡鹿楼村。返乡后,他依然按照党支部的要求,创办平民学校,宣讲革命理念,将共产主义的先进思想传播到千家万户。
数月后,何名臣赴汤阴县第一小学任教,任教期间,他依然进行着革命事业。
1928年,由于汤阴县党支部遭到破坏,何名臣等人返乡 暂时躲避。
做官为民 酷爱读书
何名臣自加入共产党后,一直以中共地下党员的身份从事秘密活动。国共合作时期, 何名臣当过国民党伪区区长,当过教员,办过学校……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何家的后人也只能从祖辈们的只语片言中,了解何名臣的革命事迹。
今年73岁的付秀英是何名臣的孙媳妇。她告诉记者,她的祖母(何名臣的妻子)在世时,很少说起祖父何名臣的事情。“以前,我听奶奶说过,爷爷很早就加入了共产党,但具体干的啥工作,奶奶也不知道。”付秀英说,“奶奶还说,爷爷很爱读书,是个性格随和、有学问的人。”
付秀英说,当年,他们家里摆满了祖父何名臣爱看的书籍。“俺爷爷没事儿的时候就爱看书、写东西,虽然我不知道他写的啥,但村里人都说他是个文化人。”在付秀英印象中,祖父何名臣不仅有文化,性格也很随和,“当年,村里人遇到难事都爱问我爷爷,他每次都给人家仔细地讲,从来都不嫌烦。有一次,奶奶因为不认字,一不小心烧了爷爷很多资料,爷爷看到之后也没有生气。”
付秀英说,祖母和很多村里人都曾提过祖父何名臣当国民党伪区区长的事。“那时候,大家都说俺爷这个官当得跟一般人不一样。”付秀英说,“别人都说,人家当国民党伪区区长都是敲诈老百姓,俺爷偏不是,他就向着老百姓说话,给老百姓办事儿,老百姓有点儿啥不平,他都管。这点跟其他区长很不一样,所以大家都很敬重他。”
解放后,何名臣在鹿楼村住了将近20年。“1980年前后,他去重庆跟子女团聚。”付秀英告诉记者,由于当时何名臣年事已高,去重庆之后就再也没能回鹤壁,直到1999年去世。
如今,何家还保留着一张黑白老照片,照片上一位矍铄的老人搂着一个可爱的小男孩,老人是何名臣,而那个男孩就是他的曾孙何凯文。“在我印象中,曾祖父是个很安静的人。”何凯文告诉记者,“记得我小时候,曾祖父每天早上都会看书读报,他一直保持着这个良好的习惯。”何凯文说,曾祖父勤于读书的身影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但由于当时他年纪尚幼,对于曾祖父的革命事迹并不是很清楚。
何凯文7岁时,何名臣离开了鹤壁,远赴重庆。“曾祖父走后,再也没回来过。听说他身体不是很好,直到1999年,他93岁时在重庆去世,我再也没能见他一面。“何凯文说他对此非常遗憾。
办学育人 受人尊敬
何名臣生前在鹿楼当地有着极好的口碑。至今,村中的老人们对他办学育人、做官为民的往事仍然念念不忘。
今年75岁的李瑞和曾在1975年到1985年年间担任鹿楼村村支书,他提起何名臣的事迹赞不绝口。“在我小时候,就老听村里长辈说起何名臣,大家对他的评价很高。”李瑞和说。
“解放前,他还在俺这一带办过学校。”李瑞和说,当年,何名臣在鹿楼当地所办的学校叫鹿楼西大庙学校,“因为他是地下党员,通过办学,他一边在学生中间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向周边传播共产党先进的思想,一边当教员给群众普及文化知识,为我们这个地方做了很多实事。”李瑞和说,办学是何名臣为鹿楼当地做的一件大好事,很多群众因此受益。
李瑞和说,不断听祖辈人说起何名臣的事迹。“每次他给大家说过去的事情,就跟作报告一样,娓娓道来,很吸引人。所以他在村里很受人尊敬。”
由于何名臣在鹿楼当地的群众中口碑极佳,文革期间,他受到了村民的保护。“由于村民了解何名臣的为人,所以大家对他十分尊敬。”李瑞和回忆,当地村民都知道何名臣是老知识分子、是共产党员,“虽说形式上要批斗他,但事实上没有一个人对他不敬。”
1980年,年逾七旬的何名臣离开了鹿楼村。如今,何名臣的后辈子孙依然守护着这片他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