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李鹏
谭贺庭是淇县早期的共产党员之一。1909年出生于淇县西岗乡大李庄村,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了淇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的组建工作。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于1985年病故。
在淇县西岗镇大李庄村,老人们谈到谭贺庭时无不伸出大拇指赞叹:“他是好样的,是大李庄村的骄傲。”
人小胆大
遇事镇定
大李庄有两大姓,不是姓李,就是姓谭。村民谭才升告诉记者,他小时候没少听谭贺庭的故事,其中,他最佩服的是谭贺庭少年做事就很有智谋,遇事很镇定。
谭才升告诉记者,谭贺庭生于1909年,他家在当时是村里的大户人家,谭贺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没有大户公子脾气,和村子上的小孩打成一气,被称为“孩子王”。
1926年是改变谭贺庭命运的一年。谭才升说,1926年,谭贺庭在开封中学上学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谭贺庭很能干,虽然当时年龄不大,但是不怕苦,不怕累,常常孤身一人跑几十里去开封周边农村宣传革命思想,传播革命理念。在1927年,他参加了中共淇县第一个党支部的组建工作,并担任党支部宣传委员。
“谭贺庭很聪明,遇事沉着镇定。在一次和同伴进村子宣传革命思想时,由于放哨员的疏忽,村子里来了几个国民党便衣。当时他的几个同伴都傻掉了,不知道怎么应付。谭贺庭让同伴先走,自己从书包中掏出一本书,镇定自如地朝几个便衣走过去,便衣问他做什么,他指着书上的一个鑫字,说是在向人请教这个字如何念,几个便衣当时便傻了眼。”
“谭贺庭是个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有危险能和他人一起承担。”村上一位姓李的老大爷给记者说。大约在1943年9月底的一个晚上,谭贺庭带着几个文工团员到淇县一个比较偏僻的村子去演出。小车在路上疾驶,走到一处陡坡时候,车子晃来晃去,谭贺庭感觉不对,回头一看,不得了!吉普车的后轮不见了!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还好,当时谭贺庭还比较沉着,他对驾驶员说:“停车,我要下去办个事。”车一停下,就歪在了一边,车上的人都吓了一跳,这才发现车后胎不见了。
历经磨难 坚持革命
时过境迁,村子里不少年轻人对谭贺庭知之甚少,只有几位老人对他还有模糊的印象,知道他家曾经几遭劫难,他的不少亲人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但是他没有被吓倒,仍旧坚持革命工作,为革命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记者从淇县县委党史研究室了解到,谭贺庭的革命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曾为此受尽磨难,但仍矢志革命,从没动摇。史料记载,1928年5月13日,开封国民党警备司令部大肆逮捕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谭贺庭隐蔽起来,与党失掉了联系,但他依旧秘密传播革命理念,为共产党做事。
1941年,谭贺庭找到党组织,重新参加革命,任冀鲁豫四专署参议。1941年到1942年期间,谭贺庭家成为中共卫西工委的联络站,很多领导干部在其家吃住。为此,1942年被日本人抄了家,1945年被汉奸牛英德抄了家,1947年又被国民党淇县还乡团匪首杨富抄了家,其大女儿被抓到日本司令部,恐吓成疾,其母被杨富用杠子压断了腿。面对这一切磨难,谭贺庭从未因敌人的残暴而退缩,全家人也是毫无怨言。
村民李方才给记者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谭贺庭对革命工作的热情让敌人怒不可遏,1944年底,国民党还乡团接到命令要活捉谭贺庭。在一次宣传中,谭贺庭与敌人正面接触,激斗中受了枪伤。当时,附近村民张够胜(音)把他背回家养伤,还乡团来搜查时,张够胜和乡亲们把他转移到其他地方安置,等还乡团撤离后,又把他背回来。随后,谭贺庭又从部队上带了一名伤员带回来养伤。由于还乡团反复扫荡,张够胜家里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吃的了,张够胜又让他妻子和儿子沿街乞讨,要饭回来给谭贺庭吃。谭贺庭痊愈后,张够胜又一路掩护,把他送回部队。后来因为叛徒告密,张够胜一家被还乡团残酷杀害。“这让谭贺庭伤心了好久,他在张够胜一家的坟地上足足跪了一天,发誓一定要给张够胜一家报仇。”
由于时间久远,再加上家庭搬迁,解放后谭贺庭的事迹已鲜有人知。记者从淇县县委党史研究室的史料中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谭贺庭一直从事教育事业,曾任滑县第一中学总务主任,滑县城关高中学校副校长。1981年离休,1985年病故。谭贺庭和千千万万革命者一样,用鲜血铺下了通向新中国的块块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