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仙甫,1888年4月23日出生在浚县屯子镇裴庄村一个农民家庭,他是豫北地区反封建势力的先驱,是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先锋和组织领导者之一。1938年3月,日军入侵浚县,常仙甫组织群众有力打击了敌人。常仙甫还是农民武装组织天门会的领导人物之一,他通过各种途径先后介绍一大批地下党员进入天门会,圆满完成了中国共产党交给的各项任务。1946年5月20日,因常仙甫组织群众抵制国民党地方的征粮派款,引起敌人愤恨并遭残忍杀害,时年58岁。2000年9月25日,常仙甫故居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6月,被命名为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
□记者 渠稳/文 张志嵩/图
◆常老仙是浚县百姓心中的丰碑
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记者在浚县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李全有的陪同下走进浚县屯子镇裴庄村,了解常仙甫的一生。当得知记者的来意后,裴庄村的一些村民开始向记者讲述他们了解的常仙甫,一位叫李尚庆的村民对记者说,常仙甫,名玉堂,字仙甫,号老仙,出生在浚县屯子镇裴庄村一个农民家庭,兄妹6人,排行第三。
“常仙甫青年时代游历全国各地,在此期间,深受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增长了见识。回乡后,他提倡男人剪辫子,女人放弃裹小脚。为了起到示范作用,他第一个剃了光头,又让妻女去掉了裹在脚上的缠脚布,成为浚县反对封建,提倡民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风尚的先行者。”说起他们村的常仙甫,李尚庆显得非常自豪。
浚县党史研究室的工作人员李全有对记者说,常仙甫乐善好施,在浚县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善人。“根据党史材料记载,1920年,豫北大旱,庄稼无收,贫苦农民妻离子散。常仙甫对忍饥挨饿的穷人十分同情,先向富户借钱借粮进行资助,继而卖掉土地救济灾民。还多次组织贫苦农民集体向地主借粮。裴庄村有一户姓李的人家,因年老丧子儿媳改嫁而气病身亡,常仙甫除主动出资帮助其办理丧事外,又将生活艰难的李家老妪孤孙接到自己家中过活。”李全有还告诉记者,常仙甫把关心帮助别人作为最大的快乐,对村里没吃没穿的穷户人家或无家可归的孤儿,总是竭力想办法,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常仙甫在方圆几十里的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他是浚县百姓心中的丰碑。”李全有说。
◆抗日战争爆发 常仙甫率众阻击日军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常仙甫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坚决反对日本侵略者,做出了许多爱国的感人之举。
“1938年2月,日军逼近浚县,国民党县长借口赴省述职,携巨资南逃,代理县长召开会议商讨时局。会上,以常仙甫为首的抗日派同投降派进行了激烈争论。当听到投降派谈到‘抗战必败’的卖国言论后,常仙甫怒火万丈,义正词严地批驳投降派。会后常仙甫召集浚县10余村的民众开会,大讲日军的侵华罪行,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浚县党史研究室的候科长说,常仙甫的铮铮铁骨,令人肃然起敬。
裴庄村一位83岁的老人李懋见证了常仙甫曾经的那一段抗战岁月,他告诉记者,日军从汤阴出发,张牙舞爪地向浚县扑来,誓与日军抗战到底的常仙甫,一面撞击铁钟,一面呼喊青壮年拿武器进行抵抗。青壮年们听到号令,手持刀、枪、棍、捧等各式武器前去阻击日军。“常仙甫挑选了四五十名精干强悍的青年,带着仅有的5支步枪,拿着标枪、马刀向日军冲去。敌人摸不清有多少人马,不敢恋战,便拼命往西逃窜。在常仙甫带领下的青年们猛追了三四里路,直至看不到敌人的踪影。”李懋老人向记者回忆说。
据李懋介绍,后来,日军又卷土重来,将裴庄三面包围。常仙甫手提大刀,在寨墙上指挥战斗,他的衣裤被枪弹穿洞数处,但他毫无惧色,从容应战。在他的影响下,青壮年们一个个劲头十足,杀声震天,敌人三番五次的冲锋皆被村民击溃,给了犯境的日军当头一棒。李懋说,常仙甫的抗日气节让他终身难忘。
◆建立地方武装 誓死保卫家园
“艰苦的抗日岁月让常仙甫意识到,要打败日本侵略者,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部队。1938年7月,常仙甫拿着共产党汤阴县长刘汉生的介绍信,赴太行山革命根据地找到陈赓将军,请求派人到浚县领导抗日斗争。常仙甫受到八路军首长的热情接待,还聆听了陈赓将军的谆谆教诲,使他更近一步坚定了抗日的信心和决心。”浚县党史研究室的李全有对记者说。
李全有说,1938年冬,常仙甫与浚县的开明人士在屯子镇成立了以“维护地方治安,防匪抗日,保家卫民”为宗旨的“浚、汤、林、淇民众自卫筹备理事会”,他任副会长。经过他的积极努力,在浚县建立了一支有四五十人的地方武装,宣传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活动,并在屯子镇多处设卡,没收由安阳运往浚县、滑县的日货,劝当地商人不为安阳日军运粮,而把粮食送给八路军。
“常仙甫不仅是抗日的积极分子,也是农民武装组织天门会的领导人物之一。在浚县村民组织天门会时,他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亲自把给八路军做情报工作的女婿送到天门会,协助天门会开展工作。常仙甫利用天门会在当地的优势,很好地完成了共产党交给的各项任务。”李全有说。
1940年冬,常仙甫等人整顿天门会组织,建立常备武装,把原“天门总会”改为“浚滑汤天门会总办事处”。常仙甫任副总会长,他通过各种途径先后介绍一大批地下党员进入天门会,圆满完成了共产党交给的搜集情报、护卫交通、抗匪抭日等任务。
◆壮志未酬
死于反动派
枪口下
在浚县民主政府开展减租减息和赎回土地运动中,常仙甫积极协助,做了不少工作。1946年3月,他出席冀鲁豫行署在邯郸召开的参议员会议,听了上级领导的讲话,回乡后更加积极地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帮助地方政府开展发动群众等工作。
当时,国民党县政府虽被人民武装赶出浚县县城,但仍不断指使地方顽杂军征派粮款,骚扰百姓。常仙甫奔走各村,号召群众抵制和反抗,因此,国民党反动势力对常仙甫更加恼恨。1946年5月20日,国民党县长纠集恶霸地主及还乡团头子密谋派人枪杀常仙甫。敌人第一次暗杀使常仙甫受到重伤,村里青壮年立即抢救,并派人骑马到外地请医生。后因人告密,敌人再次纠集大批反动兵匪第二次围村。这时,常仙甫对他身边的群众说:“你们都躲起来吧,不要连累你们。”大家都不愿意走,他强行命令群众离开。敌人进到屋里,他大骂敌人:“小子们,你爷爷不怕死,朝我开枪吧!你们作恶多端,末日快到啦!”敌人恼羞成怒,连打数枪,常仙甫壮烈牺牲。
常仙甫牺牲的噩耗在冀鲁豫行署的报纸上进行了登载,认定常仙甫为革命烈士。浚县举行了追悼大会,时任县长杨贯一在追悼会上说:“常仙甫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斗争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无论是在白色恐怖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年代,对共产党忠心耿耿,对敌人嫉恶如仇,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崇高品质。”
◆走进常仙甫故居
缅怀“天门精英”
在裴庄村村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常仙甫故居。在常仙甫故居的大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用大青石制成的纪念碑,碑文上是曾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后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杨得志将军为常仙甫题的“天门精英”四个大字。
记者发现,在常仙甫故居的旁边是一家村上开设的幼儿园,据幼儿园的李老师说,在这儿开幼儿园很有教育意义,目的就是让村中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这里曾经走出了一位抗日英雄,“希望孩子能从小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从幼儿园里穿过,通过一扇小铁门就来到了常仙甫的故居,在一间老房子上挂着一块“常仙甫故居”的匾额。环顾四周,记者发现这个院子大约200平方米,这里种满了松柏及各种常青植被,院子里鳞次栉比地竖立着很多纪念碑,这些纪念碑上篆刻着各大军区及党政机关领导给常仙甫题的词。在一块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人员服务局纪检书记孙自省题词的碑文上这样写道:“率众抗敌挽危亡,扶弱济贫盼寰祥。掩护革命功绩伟,棘途险境自徜徉”。这首诗很好地总结了常仙甫的一生。
常仙甫的一个本家重孙常永现告诉记者,“我祖爷爷的故居一直是由我的父亲打理,逢年过节,父亲总会带上我们全家给祖爷爷上几柱香,把故居打扫得一尘不染,希望能借此缅怀对先辈的敬仰之情。”常永现对记者说。
由于常永现的父亲去新乡办事,记者没有见到打理常仙甫故居的这位老人,通过和常永现交谈记者得知,常仙甫的直系后代大部分都离开了浚县,居住在全国各地,只有常仙甫的一个孙女常里文居住在村中,因为在附近的村庄教学,记者没能见到常仙甫的这位孙女,听常里文的邻居李尚清说,常里文和她的爷爷常仙甫长得颇有几分相似,20多年来一直在从事教育工作。
在交谈中,83岁的李懋向记者回忆了常仙甫的模样,“常仙甫牺牲那年,我已经18岁了,我的父亲曾经和常仙甫一起打过日本鬼子,后来在一场战斗中牺牲了。常仙甫大约一米七五左右,瘦长脸,留着一个三叉胡,平时穿着一件灰色的长马褂,看上去非常精明能干。每次和他遇见,他总是喜欢和我说笑,还让我和他一起参加革命……”说起常仙甫,李懋老人的言语就滔滔不绝。
记者结束采访时,已近傍晚,看着余晖下的常仙甫故居,一种对革命先烈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所有党史资料均由浚县党史研究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