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王树增出生在河北省沧州献县西尹官村;1942年,他时任某部团政委的父亲被日本人杀害;1945年,年仅14岁的王树增参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于1947年1月在晋察冀边区十分区七十六团二营四连入党,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经历了大小无数次战役,并多次立功。
□晨报记者 张小娜/文 赵永强/图
5月26日,在浚县县城王树增的家里,记者见到了这位80岁的老革命军人。岁月虽然侵蚀了他的容貌、身体,但无法掩饰他眉宇间的军人气质。直到现在老人最关心的还是国内、国际大事,最喜欢看的是军事书籍。虽然已经80岁了,但他耳聪目明,记忆力非常好。听完他讲的故事后,记者查阅史料发现,他回忆的事件年月都很准确。
胜芳保卫战中立二等功
“我对部队的感情很深。14岁我就参军了,32岁离开了部队。从上学到结婚,再到有孩子,这些人生中重要的事情都是在部队完成的,在部队里养成的很多习惯对我以后的生活有很大帮助。当兵时经历的大大小小的战役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了,但每次回想起来我都很感慨。”王树增对记者说。
王树增告诉记者,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战役是胜芳保卫战。胜芳属河北霸县,是天津以西40公里左右的一个重镇。它地处北平、天津、保定三角地带,大清河横贯其南,中亭河奔流东北,津浦与京汉两大铁路干线贯穿南北,北宁与石德铁路连接东西,是水陆交通枢纽。四境特产、各方物资都可通过水陆交通输入此地,然后再转运各地。那里商贾云集,市场繁荣,车站、码头装货卸货繁忙,素有“小天津”之称,是兵家必争之地。
1947年4月,国民党九十四军一二一师、十六军二十二师、整编六十二师九十五旅及文安县保警队、王凤岗保安团一部共15000余人,配备坦克、飞机、装甲车和多种火炮,由九十四军军长牟廷芳指挥,大举进攻胜芳。“在冀中军区统一部署下,十分区七十六团坚守胜芳,七十七团和冀中独七旅一部及霸县县大队、文新县县大队在外围配合,胜芳保卫战打了足足七天七夜,我当时就在七十六团。”王树增说。
“当时我所在的七十六团四连守在南面的公路口,公路两边都是水,经过七天七夜鏖战,打退了国民党部队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进攻,共歼敌2300余人。”王树增说,“在完成配合正太路东段和石家庄外围战役牵制敌人的任务后,我们团奉命于4月14日夜撤出。我和大部分同志撤出来后,却发现还有10多位同志没有及时撤出来。我当时又奉命返回去,把这10多位同志都带了出来。”
“当时我对胜芳地形不熟,又是晚上,找到了那些同志准备走出胜芳时,我们便想找个人带路。恰好路上碰到一名打扮得像村民的人主动要给我们带路,于是我们跟着他行进。走着走着我发现有些不对,我们应该往西南走,但那个人带着我们往西走,后来又往北走。我心想大事不妙,因为再往北走就是敌人的驻地,于是经过秘密商议,我们把那个带路的人绑了起来,一问才知道他是敌人,当时我们就把他干掉了,以免留后患,之后我们按北斗星的方位向西南方向行进。终于在天快亮的时候乘船走出了胜芳,找到大部队。”王树增告诉记者。
在这次胜芳保卫战中,王树增立了二等功。
点棉被看地形炸敌人岗楼
1947年5月6日,我军攻打河北固安县宫村,王树增参加了此次战斗。当时冀中十分区司令员刘秉彦在姚庄作出了全面战斗部署,派七十六团在县大队、区小队和民兵的配合下打主攻。
战斗进行了一夜。“敌人在宫村的据点位于该村西北角,村子的西面有一个敌军的岗楼,驻守着敌军,这个岗楼离敌人的营房有100多米的距离。5月6日夜里,我们接到任务,要把敌人的岗楼炸掉,一个由二三十人组成的小队负责炸岗楼,其他人攻打营房。当时负责炸岗楼的小队向岗楼靠近,牺牲了13人后,仍没有人能靠近敌人的岗楼。因为白天离岗楼太远,根本看不清岗楼附近的地形,而晚上太黑同样看不清楚。当时我是四连的一个班长,眼看着牺牲了那么多战友,心里十分着急。当时也是急中生智,我找来一床棉被,把煤油倒在上面,将其点燃,靠着点燃棉被的光亮了解地形。在敌军岗楼的西边我发现一条沟,于是我和几个战友顺着沟偷偷来到岗楼下,把装在煤油桶里的炸药点燃,伴着一声巨响,敌人的岗楼被炸得粉碎。”王树增说,最后敌首周凤梧逃跑,崔嗣群被活捉,缴获据点内全部枪支、弹药等物资。
还有一场战斗让王树增难以忘记。“攻打昝岗县时,我军得到的情报是里面驻扎着一个团,于是我军派了一个旅去打,但是后来才知道,夜里敌军又进去一个师,于是总部指挥撤退。撤退途中经过一个村庄,当时大部队已经从村子两侧安全通过,我们四连负责掩护通讯员撤退,当时不知道这个村里也驻有一个团的敌军,经过该村时,敌人一问口令,我们没有答上来,双方便交上了火。最后,我军共42名战士死伤。那场战斗十分激烈,打得非常残酷。”王树增回忆道。
1947年10月,晋察冀野战军发起“保北战役”。二、三纵队一面围攻徐水县城,一面对徐水至北河段铁路展开破击战。“当时是秋天,我们负责配合二、三纵队攻打河北徐水县,主要负责炸掉被敌人占领的铁路。我们先把道轨里的石头掏出来,把炸药放进去,然后引爆炸药。在炸铁轨时,一个石子被崩到了我的腿里。当时没感觉到自己受伤了,回到营地后,战友发现我的腿在流血,赶紧把我送进野战军医院,把石子取了出来。我也算福大命大,虽然经历了那么多战役,但只有这一次挂了彩。“王树增说。
1951年国庆执行防空战备任务
1948年10月起,王树增从晋察冀边区七十六团调到了晋察冀边区7纵队20旅59团二营四连,1949年11月他又被调到了独立第二〇五师六一四团四连。
1950年10月,华北军区独立第二〇五师六一四团改编为京津卫戍区防空探照灯团,后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探照灯第四一一团,负责首都的防空任务。“防空探照灯团当时刚刚成立,成立的原因主要是针对国民党空军的破坏行动。1950年2月,国民党空军出动了各种飞机17架,分四批轮番轰炸了上海电力公司、沪南及闸北水电公司等地,共投弹60余枚,炸死炸伤居民1600余人。3月份,国民党空军又在广州、柳州、贵阳、武汉等地同时轰炸,伤亡800余人。空袭惨案发生后,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协商,由苏联派遣混合集团军来华协助防空。苏联探照兵部队来后对国民党空军起到了震慑作用,探照兵在防空夜战中的作用引起了我军高度重视。当年,第一个探照灯团——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防空探照灯团成立(四二一团),被称为华北探照灯团,我成为一名防空兵。后来还有一个探照灯团,就是被称为东北探照灯团的四〇一团。”王树增说。
“组建之初,四一一团编制一、二、三营。当时我在二营,朝鲜战争爆发后,接上级命令,探照灯团要去抗美援朝,当时我们的装备已经装上了火车,准备开赴朝鲜前线。但在丰台车站待命一天之后,我们突然又接到要保卫北京的命令,于是我们营又返回了驻地。另一部分探照兵则奔赴前线了。”王树增说。
“1951年6月,我们四一一团光荣地接受了国庆节受阅和司礼任务。为了完成这次受阅和司礼任务,我们团还有幸扩编了一个营,组建了探照灯第四营。国庆节期间,一、二营担负首都防空战备任务。三营担任受阅任务,在国庆节阅兵时代表全军探照灯部队。三营组成一个方队,接受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四营担任司礼任务,除了要为空军飞行编队准确通过天安门上空进行导航之外,还要在国庆节之夜配合其他部队完成施放焰火的任务。探照灯部队参加国庆司礼,在我军是第一次。当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顿时万众欢腾,这时四一一团四营的36部探照灯同时照向夜空,组成‘绫罗伞’,将天安门广场照射得如同白昼一般,灯光不时地变换,欢呼的人群激动无比。当时,我们一、二营的战士就在广安门几十里地外驻守,执行首都防空战备任务。”王树增介绍。
1954年至1957年,王树增分别到防空预校南昌和武汉学校学习,后来又先后被调到空军北京军区411团3连和9连服役。1960年3月,王树增因发明了炮火控制雷达用光轴校对电轴新技术,受北京空军司令部通令嘉奖一次。
1963年,大批军人退伍支商,王树增退伍后来到淇县高村公社贸易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