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授予一等功;他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人民介绍自己的事迹;他曾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曾接受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的宴请;回到老家浚县后,他珍藏起所有的荣誉,担任村干部带领村民致富,任劳任怨——他就是浚县善堂镇郭坊村村民齐清泉。
□晨报记者 邓少华
从善堂镇向南,约有30分钟的车程就到了郭坊村,83岁的齐清泉老人就生活在这个村庄。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齐清泉回到郭坊村。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村里人都不知道齐清泉是一等功臣,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齐清泉的邻居何改新发现了老人珍藏的勋章和证书,这时才知道齐清泉的辉煌过去。
齐清泉的家位于郭坊村南头,门前是一片高大的杨树林。见到齐清泉时,老人正在和一群老朋友玩纸牌,若不是事先了解一点老人的经历,记者还真无法将叱咤风云的战斗英雄与面前的老人联系起来。
用炮弹皮撬开定时炸弹
他是电影《激战无名川》中
拆弹英雄的原型
1949年,齐清泉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951年2月,时任铁道兵团二师某部瓦斯班班长的齐清泉随部队入朝作战,他和战友们的任务是保障清川江铁路桥的畅通。
清川江铁路桥位于朝鲜西北部,是满浦、平壤铁路线上的重要桥梁,战争所需的武器、给养通过这里不分昼夜地运往前线,是我军后勤保障要道,也是美军攻击的主要目标。该桥一旦中断,前方百万将士将面临弹尽粮绝的困境。
在铁道兵网上,记者看到了这样的记载:朝鲜战争中,美军始终把破坏志愿军铁路补给线作为实现其整个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军入朝时,共有汽车1300辆,20天内被美军飞机炸毁600余辆,志愿军后勤供应陷入严重困境。
“美国兵不停地投炸弹,我们需要不停地把炸坏的部位接好、焊好,保障铁路桥畅通,保障运送物资和伤员的列车通过。”齐清泉说,刚开始,敌人采用轮番轰炸和集中轰炸的办法,一看效果不好,为了最大程度地破坏大桥,敌人又开始投掷定时炸弹,每枚炸弹的爆炸时间也不一致,这给大桥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
1952年12月的一天,齐清泉带着两名战士到阵地上侦察。在敌人不停的轰炸下,为了战友的安全,他独自留下侦察。在逐个侦察弹坑时,他发现离桥头不远的地方有一枚定时炸弹,炸弹的定时钟正“吧嗒”“吧嗒”地走。怎么办?拖走吧,弄不动,这炸弹啥时候炸也不知道,唯一的办法就是拆掉。
齐清泉仔细看了一下,发现炸弹上有两个螺丝已松动,他找了一个被炸断的钢筋,准备用尖头将松动的螺丝拧掉。定时钟每走一下,齐清泉的心不由得紧一下。炸断的钢筋将他的手扎破了,鲜血直流,齐清泉顾不上包扎。很快,两个螺丝被扭下来了。他从地上捡起两块炮弹皮,往炸弹缝隙里一塞,用力将炸弹盖儿撬开,迅速拆掉炸弹引线,将定时钟拆掉。等连长带着战友们赶到现场时,齐清泉已将定时炸弹拆掉。后来,齐清泉勇拆定时炸弹的事被写进了电影《激战无名川》,他也成了拆弹英雄的原型。
1953年6月,在抢修大桥铁轨的紧张备战中,齐清泉六昼夜里只吃过三顿饭、睡了俩小时,一个人安装螺丝800个,安装枕木78条,并为炮兵团修好了18门大炮。
谈到那段经历,齐清泉说,那段时间敌机轰炸得厉害,他带着两名战士整天在桥上抢修,送饭的战友根本找不到他们的人影。有一次,战友好不容易找到了他们,刚准备吃饭,敌机来了,一枚炸弹扔了下来,饭被炸飞了,送饭的战友也牺牲了。
据史料记载:1950年11月到1953年7月停战的33个月中,敌人集中侵朝空军70%左右的兵力,对我铁路交通线进行狂轰滥炸,共出动飞机58967架次,对铁路线投弹达19万枚,即在通车的铁路线上平均每7米落弹一枚。即使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齐清泉和战友也没有辜负中朝两国人民的重托,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着这座大桥,保障了铁路桥的正常畅通。
2010年,当央视《融进三千里江山的英魂》摄制组到朝鲜清川江畔采访时,见证当年历史的一位朝鲜老人说,中国人民志愿军创造了奇迹,当时,清川江的江水都被烈士的鲜血染红了。
齐清泉说:“敌人不停地轰炸,每天都有战友牺牲。我只是受了点轻伤,比牺牲的战友幸运多了。”
70多天完成90天的工作量
被《人民日报》誉为“忘我的人”
朝鲜战争打了三年多,清川江铁路桥也被美国飞机轰炸了三年多。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又承担了修复大桥的任务。被炸弹炸坏的部分需要先切断再运走,然后再安新的。齐清泉和他所在的瓦斯班当时就负责铁路桥炸损部分的切断。
说是瓦斯班,事实上会使用瓦斯切断器的只有齐清泉和战友赵显耀两个人,当时齐清泉学习瓦斯的时间还不到两个月。
接受任务那天,齐清泉来到清川江铁路桥边,看着已面目全非的大铁桥,齐清泉想:“这么长的桥,损坏又这么严重,三个月能完成吗?在平地上干活都不老练,现在要站在几十米的铁桥上干活,干得了吗?”齐清泉说,当时自己心里确实没有底儿。
巨大的修复工程开始了,第一天,从早忙到晚,齐清泉只完成了上级要求的工作量的1/8,他觉得十分不安。
齐清泉知道,光靠蛮干不行的,只有动脑筋才会有办法,他干着、看着,慢慢地就找到了窍门,第二天就完成了规定的工作量。
朝鲜的冬天,雪花不断地飘着,铁桥架上经常结着一层冰。在桥上面干活比平地上要艰难得多,有时要钻到铁板空隙里去切断;有时要用绳子拴着,头朝下干活;有时要一只手攀着铁架,另一只手拿着切断器,用牙咬开开关。瓦斯融化了铁钎,火花四溅,有时把手脚烧起了泡,棉衣被烧出了大窟窿,但齐清泉并不在乎,一心只想完成任务。
切断是修复的第一道工序,许多地方不先切断就无法进行第二步工作。齐清泉每天都是和各工作单位联系好,分出缓急,排出次序。这样,上工就可以干活,不至于因切断不及时而停了工。
从开工的第一天开始,齐清泉边干活边培养瓦斯工。一个多月过去了,瓦斯班从原来的一个小组发展到六个小组。在他的带领下,原计划90天才能完成的任务只用了70多天就完成了。举行通车典礼那天,清川江两岸站满了朝中部队和朝鲜人民,齐清泉和其他参加维修的功臣乘上火车,稳稳地通过了大桥。
1954年2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第2师第二桥梁团委员会表彰了齐清泉,《表彰决定》详细地记录了齐清泉修复铁路桥时的先进事迹。这份《表彰决定》,齐清泉一直保存到现在。
1954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以《忘我的人——记应邀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三届庆功大会的志愿军铁道兵功臣代表齐清泉》为题刊登了长篇通讯,详细介绍了齐清泉带领全班修复清川大铁桥的经过,《解放军报》等其他报纸也报道了他的英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