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杰:战斗在冰天雪地里的铁道兵
版面导航      首页 2010.10.16以前报纸
 
2011年8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俊杰:战斗在冰天雪地里的铁道兵

  李俊杰向记者展示他年轻时的照片。 晨报记者 张志嵩 摄
 

  □晨报记者 秦颖 实习生 赵金花

  在大兴安岭冰冻三尺的荒原和人迹罕见的山林里,曾经有一群战士用钢铁般的意志对抗着这里的刺骨寒风,用烈火般的热情对抗着大兴安岭的极北苦寒。

  劈山填海,铺路架桥,他们为大兴安岭筑起条条坦途和座座桥梁。他们怀着拳拳赤子心,把自己珍贵无比的青春年华留在了大兴安岭,他们就是铁道兵。

  浚县西街村的李俊杰当年就是铁道兵中的一员。1972年,向往军营生活的李俊杰入伍成为了一名铁道兵,19岁的他在铁道兵团3师11团2营9连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先后奋战在酷寒的黑龙江省加格达奇市、吉林省桦甸县修筑林区铁路。

  1977年9月,李俊杰受伤致右半身瘫痪,1984年办了退休手续。凭借顽强的毅力,李俊杰学会了左手写字,目前在浚县西街村村委会工作。

  7月15日,记者在浚县西街村见到了曾经挺进风雪弥漫的大兴安岭修建铁路的他——

  逢山开路,遇河架桥,铁道兵面前无险阻

  “30多年前,大兴安岭漫天遍野都是苍茫的原始森林,山中是数不尽的山珍奇宝,但气候异常恶劣。”李俊杰告诉记者,他现在都忘不了刚到大兴安岭的第一天,战士们争先拿着铁锨准备大干一场,没想到刚一碰铁锨把儿,整个手掌就粘在了上面,费了老大劲儿,揭下来一层皮才拿开,从此以后,大家一说干活就赶紧戴手套。

  “那时候,大兴安岭酷寒的天气常常把战士们冻醒,战友们索性围着用废弃油桶改成的铁炉子唱唱歌,聊聊天,不过,也还是‘火烤胸前暖,风吹后背寒’。除了严寒让大家睡不好之外,吃也是个问题,每天吃的都是用大米掺着玉米碴子煮的‘二米饭’,菜也只有海带、黄豆、冻白菜或脱水干菜。由于长期吃不到新鲜蔬菜,不少战士得了夜盲症,天还没黑,走路时就往树上撞。”李俊杰告诉记者,那个时候他是9连的副连长,为了补充营养,他带着战士们到处挖野菜和野山菌,为了避免战士们中毒,他每次总是先尝尝,感觉没有苦味、异味才让战士们吃。有一次,他不幸中毒,连续几天呕吐、腹泻,差点儿把命丢在大兴安岭。

  生活条件虽然艰苦,工作量却是不轻。“逢山开路,遇河架桥,铁道兵面前无险阻,铁道兵面前无苦难”是叶剑英元帅的题词,用来形容在大兴安岭高寒区架桥铺路的铁道兵最合适不过。

  李俊杰告诉记者,他作为新兵刚下连队时,曾在白哈尔隧道和战友开挖水洞时瓦斯中毒,不省人事。他和战友苏醒后都顾不得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就要求参加工作,“那时大家都是这样,轻伤哪能下‘火线’!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战胜了一切困难,把铁路修到了森林深处。”

  除了挖隧道、修铁路,李俊杰所在的连队还承担着劈山开桥的任务。有一次,上级要求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一座150多米高的山劈开,将3万2千多立方米的岩石填入山脚下的河里,筑起一条铁路路基。当时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李俊杰和战友们就腰系安全带,手攀岩石峭壁打眼装炮。

  “当时雪深石滑,狂风卷着碎雪块打在手上脸上像刀割一样,不少战士虎口被震裂,血和汗混在了一起。负责装炸药的战士为了避免出现哑炮,都是摘下手套在冰天雪地上打炮眼,环境再艰苦,没有一名战士喊过苦喊过累。”说起自己的连队,李俊杰一脸骄傲。

  奋力扑火,轻伤不下火线

  在大兴安岭林区,每逢春秋之际,时常会发生森林火灾,在修建铁路的同时,他们连队还承担着扑灭山火的任务。李俊杰所在的3师,几乎年年都参加灭火战斗,少则一两日,多则十几天。

  “1975年6月15日那天,加格达奇以东约40公里处发生火灾。接到命令,我马上带领全连战士进入火场,扑灭一个火头,再扑另一个火头,直到从青年岭到大杨气之间的明火全被扑灭,大家已经是精疲力尽。这时,大杨气西北角的一股火苗蹿了起来,向松树林扑来,当时刮着6级以上的东南风,大火越烧越凶,眼看就到青年岭了,岭上岭下都是齐腰深的枯草,一旦烧起来很难迅速扑灭,山脚下还有一个汽油库,一旦遇火爆炸,加格达奇将变会成一片火海,后果不堪设想。”李俊杰告诉记者,他们当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赶快扑灭山火,保住加格达奇。

  灭火工具被烧掉了,他们就脱下衣服浸上水扑打;身上的衣服烧着了,他们就往水里一滚,又投入战斗。有的战士脸上烧起了泡,继续往前冲,有的战士脚被树茬扎伤,包括他在内,几乎人人负了伤,但都咬牙坚持。

  “当时并没有专业装备,战士们硬是用最原始的工具开辟了一条长约7公里、宽300多米的防火隔离带,将山火扑灭在加格达奇以东。”李俊杰回忆说,那次灭火行动足足持续了半个多月,当时团里有两名战士被大火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大兴安岭的铁路一年一年在延伸,李俊杰所在的部队随着任务的不同而不断转移,今天去开山、明天去挖河,日夜奋战在深山密林中。说起那时的生活,李俊杰提到了在铁道兵中流行的一句话:“只听火车叫,不见火车到。火车一到,打起背包,扛起锅灶,又到别的地方报到。”这是对铁道兵生活的高度概括。

  平板车上九死一生

  吃毒菌、林场灭火、瓦斯中毒都让李俊杰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说,这都不算最惊险的,接着,他向记者讲起了差点车毁人亡的一次事故。

  “那是在加格达奇林区开挖白卡尔铁路隧道的时候,我和战士们用火车车厢改造成的平板车装了一车石渣,大约有10多吨重。当时有一个小坡,十几名战士连推带拉,好不容易将车推上了坡顶,大家赶紧上了车,想让车下坡时放慢速度。谁知道,就在这时,刹车闸上的钢丝断了,车顿时像脱缰的野马似的冲了下去。”李俊杰告诉记者,那个隧道建在半山腰,一面是山,一面是深渊。有经验的老兵纷纷跳下车,到最后,车上只剩下他和一个四川兵。

  看到他们俩还在车上,连队十几名战士都在后面拼命追赶着招呼他俩往下跳。李俊杰告诉记者,和平板车使用同一轨道的一列火车在半个小时后将要驶来,如果两车相撞,后果不堪设想。

  “那个四川兵年龄小、胆子也小,我不能丢下他一个人,也不能让两车相撞。车速不慢下来,四川兵不敢

  跳,也难以掌控车的方向。为了降低车速,我几乎扔下了车上所有可以阻挡车轮转动的东西。我俩的破棉袄、铁锹都被我扔到车轮前了,但对于快速行驶的板车来说根本起不到多大效果,车还是直直向前冲去,旁边的悬崖好像在飞快地后退。”李俊杰告诉记者。

  眼看车跑得越来越快,就在他觉得已经没有希望的时候,前面一个90度的大拐弯救了他们。“平板车拐弯时由于速度快,惯性比较大,一下子冲出了隧道,翻倒后停了下来。我和那个四川兵当时就被甩了出去,尽管受了点伤,但避免了与火车相撞带来的性命之忧。”李俊杰告诉记者,自己刚被甩到地上,不顾得看伤口就赶紧拉着四川兵去搬平板车。刚把平板车的最后一截挪开轨道,另一头的火车就擦着平板车呼啸驶过,让在后面追来的战士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如果不是那个大弯,让平板车冲出轨道,平板车一旦撞上火车,后果不堪设想。”李俊杰现在想来还有些后怕。

  负伤后

  用铁道兵精神

  书写人生新篇章

  1977年9月5日,对于李俊杰来说是个终身难忘的日子。

  当时,战士们正在搭建修桥时用的梁柱架,马上就到吃饭时间了,眼看在上边施工的一个小战士一直固定不好,李俊杰喊了声“让我来”,就拿着锤子、斧头上去,“叮叮当当”弄了一会儿就固定好了。哪想到,就在他一边给大伙说开始吃饭,一边顺着梁柱架往下爬的时候,一根檀条滑了下来,砸到他的后脑上,他从5米高的架子上掉了下来。

  在医院里,李俊杰整整昏迷了3天,醒来后的他右半身瘫痪了,话也说不出来。此后,李俊杰先在沈阳医院接受治疗,后转入齐齐哈尔一家医院、安阳13野战医院医治、疗养,但效果都不明显。

  1984年,李俊杰拖着伤残的躯体结束军旅生活,回到了老家浚县。回到家乡后,他用左手学习写字,从发不出声音到现在可以不太流利地与人交流,还拖着仍不太灵便的右腿重新学会了走路。

  现在,李俊杰积极参加村里的公益事业,还为西街村的两个福利企业奔波,为修路建校募捐财物,为失学儿童和残疾人献爱心。前些年,他还被市军休办评为“模范休养员”。

  记者问他,受伤后有没有后悔当兵,李俊杰喃喃地说:“每每从电视上看到大兴安岭那一条条坦途和一座座桥梁,我就会回忆起自己当铁道兵的那段生涯。我永远不后悔参军,尽管我因此而残疾,但只要有一口气在,我就还是那个铁道兵,只要家乡和祖国需要我,我随时都可以听从召唤。”

 
 
 
   
   
   


所有内容为鹤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