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十几岁时,她就开始伺候生病的养母;她丈夫也在年少时就过继给别人,从21岁结婚时起,她和丈夫就共同承担起赡养多位老人的重担。
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她伺候过公公的父亲、自己的亲生父母、养父母,丈夫的亲生父母、养父母和自己的丈夫10位亲人,直到他们离开人世……
□晨报记者 夏国锋 文/图
8月13日,看着公公王希发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张爱仙老人禁不住百感交集,放声大哭,几十年的人生记忆一幕幕又浮上心头。
张爱仙家住新区福田六区,今年63岁。从21岁结婚至今,她含辛茹苦地伺候并送走了公公的父亲、自己的亲生父母、养父母,丈夫的亲生父母、养父母和自己的丈夫,付出的辛劳难以想象。
“这样的好媳妇
真难得!”
“这样的好媳妇真难得!”这是8月7日记者第一次去采访张爱仙时邻居们给她的一致评价。福田六区的郭月英老人说,她在山城区就和张爱仙是邻居,搬到新区还是邻居,张爱仙伺候老人好不好自己很清楚,她公公王希发生病近20年来,大部分时间卧病在床,却白白净净、不生褥疮,这是张爱仙用心伺候的最好证明。在山城区曾和张爱仙住过一排房子的胡秀芝老人说,上次王希发突然犯病上不来气,张爱仙又是按压心脏,又是人工呼吸,最终使公公缓过这口气。久病床前无孝子,亲闰女也不一定能把老人伺候得这么好。
“我和张爱仙也是老熟人了,见她这么大年纪每次大老远地赶来拿药很不方便,有一次我就把药物送到她家去,见到了她精心伺候老人的场景。”鹤煤集团五矿医院的许平香大夫说。
由于前段时间王希发老人病情有所加重,住进了鹤煤总医院。8月7日,记者在那里见到了正在给公公活动身体的张爱仙老人。她个头不高,脸色略显憔悴,在记者的再三劝说下,她才接受了采访。
伺候、送走了十位亲人
张爱仙老人,原姓陈,家是濮阳市的,姊妹3人。10岁时父母离异,当时家里非常穷,他父亲便将她送给别的人家做了养女。由于养母有严重胃病,经常卧床休养,年幼的张爱仙早早地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十几岁时,天不亮就起来推磨,喂猪、放羊、挑水样样都得干,小小年纪的她帮助拉大锯也是常事。其间,生母曾去找过她,养母不甚乐意,之后,连张爱仙为她煎的药也不愿意喝。
虽然小时候日子过得很苦,但张爱仙并没有怨恨养父母和亲父母,虽然养母不喜欢她,但张爱仙还是经常用车拉着养母去看病,直到养母去世,她伺候了近6年。后来,丈夫的亲生母亲也生病,张爱仙也伺候了一年多。养母去世不久,50多岁的养父也患上了食道癌,虽有弟弟照料,但张爱仙还是趁周末赶回去伺候老人,养父病重后,她把老人接到老区照料,直到5年后去世。接着,张爱仙的亲生父亲得了肝癌,张爱仙在家伺候了一个春天,后来又到安阳的医院照看,直到父亲半年后去世。就在养父生病期间,丈夫的亲生父亲也因肺病卧病在床,虽然丈夫兄弟比较多,张爱仙还是每周赶回去伺候,丈夫的亲生父亲与张爱仙的养父同年去世。后来,公公的父亲也得了脑血栓一直卧床,由于公公婆婆都在上班,张爱仙就把老人当成亲爷爷一样伺候,直到5年后老人去世。
本以为老人们去世了,自己可以轻松一些。退体在家的公公婆婆身体又出现了问题。婆婆走路时摔了一跤后一病不起,张爱仙在新区和内黄之间来回奔波,困难时连2元钱的路费都付不起,两年后婆婆去世。“那个时候真是祸不单行,每隔一段时间都有亲人病倒。”张爱仙说。
接下来,公公王希发老人得了脑血栓,两只眼睛看不见东西,生活不能自理。2000年张爱仙丈夫意外煤气中毒成了植物人,一年后撒手离世。在此期间王喜希发还并发了糖尿病、前列腺炎、脑萎缩、白内障,2006年卧床不起至今。
“我的亲生父母、养父母,丈夫的亲生父母、养父母,公公的父亲、我的丈夫,我都伺候过。”张爱仙说,这40多年都是在服侍老人,现在她也63岁了,最大的愿望是安心送走公公,上对起老的,下对得起小的,无愧于心。
“其实,张爱仙能这么多年如一日照顾这么多老人,除了孝心驱使外,与困境中磨炼出的乐观性格是分不开的。”聂延付说,从小就吃苦,一辈子又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促使她由绝望变得坚强,由悲观变得乐观,如果没有乐观的性格,这个家恐怕早都七零八落了。
为了伺候公公,不考虑改嫁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张爱仙与王守泽结婚,当时她家住在五矿东窑头工人村,丈夫年少时过继给无儿无女的王希发夫妇。
后来,公公王希发因长期从事井下工作,身体不好而提前退休,回了内黄老家。1992年7月份,61岁的王希发老人得了脑血栓,一只眼睛看不见东西,虽然还能走路,但部分生活已经不能自理了。那一年,她婆婆也因病去世。1993年王希发老人的另一只眼睛也失明了,张爱仙两口子轮换着照顾老人。不幸的是,2001年,张爱仙照顾儿媳坐月子期间,本来心脏就不好的丈夫王守泽煤气中毒,成了植物人。
“家里躺着两个病人,这边一个那边一个,都不能自理,通过胃管打饭就是一个大问题。”张爱仙说,当时挺发愁,觉得日子实在没法子过,想不通为啥有这么多不好的事降临到自己身上。晚上常常在被窝里偷偷地哭,哭也没有用,日子还得过,再困难也要挺过来。
2001年,丈夫王守泽撒手离张爱仙而去,不少人劝说不到50岁的她改嫁,但张爱仙一想到公公王希发无人照顾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下决心精心伺候公公,把老人不受罪地“送走”。
张爱仙的三儿子王先生向记者讲述了妈妈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早上四点多起床,先给公公倒尿壶,再喂他蜂蜜水补充水分和营养。7点做好早饭,然后喂饭、洗床单。中午喂完午饭已近两点,下午趁公公休息时也眯一会儿。傍晚5点到6点做晚饭,然后又是给公公喂饭。夜里一般要起来三次,帮公公翻身、倒尿壶。
记者看到,王希发老人并不像一般久卧病床的人那样消瘦,而是白白胖胖,身上干干净净,没生一个褥疮。张爱仙告诉记者,她的经验就是要给老人勤换洗衣服、多揉揉容易生疮的地方,也可以用热毛巾捂几分钟,然后用碘酒消毒。
当日,记者见到了王守泽的亲哥哥聂延付。他说,天下难找这么好的弟媳,家里的几位老人都是她养老送终的。从他口中,记者了解到了张爱仙老人几十年的经历。
她的孝顺
孩子们看在眼里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张爱仙不但把老人照顾得好,还教子有方。张爱仙二儿子曾告诉记者,小时候妈妈对他们要求很严,从小学就抓得很紧,不让干多余的活,不让和贪玩的小朋友们玩。
张爱仙的大儿子1988年从河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支部队工作,转业后在新乡一家事业单位上班;二儿子技校毕业后在我市一家无线电厂工作,然后又考入河南师范大学;三儿子毕业于河南大学体育专业,如今在郑州一所学校教学。
“妈妈这一辈子吃了不少苦,早些年在伺候爸爸的过程中扭伤了腰,落下了病根。我们想找个保姆接替妈妈,可妈妈怕别人伺候不好,没同意。妈妈把照顾老人看成自己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尽心尽力,以实际行动为我们弟兄几个树立了榜样。现在,妈妈又尽心尽力地送走了爷爷,完成了最后心愿,我们兄弟以后会像妈妈伺候长辈那样孝敬她。”昨日,记者再次前去采访时,张爱仙的二儿子说,
“我婆婆是天下最善良的人,十年如一日地照顾老人,当儿子又当女儿。”二儿媳库女士说,将来自己也会像婆婆一样照顾好每一个亲人。
“我们兄弟三个人都爱妈妈,平时尽可能多替妈妈分忧,只要妈妈说有事回来吧,再忙我们也要立即回来。”三儿子说,妈妈这一辈子不容易,有生之年他们要尽最大努力满足妈妈的愿望,让一辈子受苦的她有个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