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记者 徐舒帆)2010年7月5日,《淇河晨报》报道了浚县善堂镇白毛村低洼处三岔路口的十几户村民每逢下雨寸步难行的困境,不久,这条经常被水淹的道路得到了彻底修整。今年8月,村民得知村里又有两条路要修,男女老幼齐上阵,义务参与修路,一时间全村热情高涨。
2010年,随着《淇河晨报》对浚县善堂镇白毛村村中道路被雨水淹没的报道,让村里人头疼的老路被翻修一新。村民看到了修路给生活带来的好处,从此对修路充满热情。
今年7月,浚县国土资源局根据邢坊村的实际情况,批准再整修两条乡村道路。“一条路是从村北头到国营浚县农场,另一条是从村东头延伸至田间,各有1公里长。”邢坊村的女村官邢学社告诉记者,“县里根据邢坊村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一系列的土地整改项目,修路就是其中一项。”
“人都说‘要致富先修路’,农村要发展经济,与村中道路畅通分不开。”邢学社说,此次修整最重要的就是村北头到国营浚县农场的路段,由于路上大坑套着小坑,老百姓都戏称它为“葫芦沟”。“一到下雨天,这条路上全是很深的积水,村民根本过不去。”邢学社说,往年,村民种植的水果,需要绕道很远,才能送到农场给人收购,“有一年下雨,这路没法通车,农民种的西瓜干脆就烂在地里没收,因为运不出去啊!”这条路着实成为村民致富的障碍。
今年,随着国家土地整改项目落实到基层,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县国土资源局批准邢坊村再修两条路,“村里人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激动,每天来好多人,参与修路前期的清障、填土方。”邢学社说,从8月6日开始,每天都有30多个村民开着自家的农用车,带着铁锨等工具赶到现场,参与修路。
邢学社拿出一个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义务修路村民的名字。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开工5天时间,约200人次参与了劳动。
“你不知道,我们修这条路的时候,上面全是积水。”村民王海选对记者说,“这条路是个‘葫芦沟’,深的地方有5尺,浅的地方有2尺。村里的年轻人跳到泥水里,用盆子一盆盆往外舀泥水,连舀了两个小时,一点怨言都没有。”
今年44岁的王选民是参与修路的村民之一。他告诉记者,以前村民驾车经过这条坑洼老路,傍晚从地里出发,回到家都晚上8点以后了,如今大家知道村里要修这条路,每天六点钟就开着农用车赶到现场。“俺村基本家家都有农用车,每天一大早,大家都开车过来运土、填土。”王选民说,最多的一天,现场来了54辆农用车,“谁的车大就多拉点儿土,车小的就少拉点儿,多跑几趟,那真是谁也不甘落后,可积极。平均每天大家要往这段路上填300多车沙土。”
“俺村上至78岁的老人,下至五六岁的幼儿,能来的都要来现场帮忙,场面很红火。”37岁的邢改峰说,“村里有些腿脚不好的残疾人,知道要修这条路,拄着拐杖也要来,看看有没有用得着自己的地方。”
在全村人的积极铺垫下,从8月6日开始,仅用了5天时间,这条总在泥水中浸泡的路就被厚厚的黄沙填满,垫高。“现在,大家就等着修路队来做最后的铺设。”邢改峰说,“9月7日是农村收秋的时候,大家都希望在收秋之前,这条路能全部整修完毕。”